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苑
五台蒙古营
孟宪丛
察汗淖尔草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展到天际。微风轻拂,草尖摇曳,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与悠然吃草的牛羊,构成了草原上最生动的画卷,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五台蒙古营就是这幅草原画卷上的符号。村里居住的都是蒙古族牧民,周围村子里的人们都习惯把五台蒙古营直接简称营子。
小时候,与营子里蒙民接触的地方就是三工地村供销社。缘于这个供销社土产、五金、百货、副食等品种比较齐全,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来这里购货。于是,隔三岔五就会遇见营子里蒙民到供销社买东西,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他们之间的蒙语对话,我总要躲在一边瞅捏好久。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和几个小伙伴结伴到营子看电影,放映的是故事片《祖国啊母亲》,我被巴特尔的蒙古汉子形象折服,陶醉在草原上策马飞奔的画面里,第一次感受了马头琴长调的魅力。散场后,小伙伴们还兴奋在电影故事情节里,以致迷路在满是芨芨草的草原上,转到半夜一点多才回家,一路上的懵圈至今难以忘怀。
五台蒙古营是大有来历的,是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置张(张家口)库(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大道上的第五个台站,驻守着蒙古族台丁,直至民国坝上大量放垦,台站兵丁饷银取消,五台遂转为牧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五台蒙古营的历史,犹如一首悠扬的长歌,在传送公文驿马的一路绝尘里吟唱。
直到读高中的时候,有了从五台蒙古营来的宝音朝格图、巴特苏和蒙古族同学,朝夕相处中,对蒙古族炒米、奶茶、手把肉之美食,哈达、敖包、祝酒歌之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内心也有了一份热情、敬重、虔诚、向往和吉祥如意。
如今的五台蒙古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了现代发展潮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村子里还走出了杜布信、豪杰两位全国人大代表。
前几日,与几位文友相约,再一次走进五台蒙古营村。
一进村口,成吉思汗、骏马飞奔等雕像就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气息、马背民族的剽悍与豪放。村里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来来往往,主街道路面整修、路灯安装、蒙古包装饰……好像准备迎接一场盛大的活动。
果然,在施工现场遇见了大营盘乡周占平书记、高来乡长,正在这里指导特色文化旅游工作。周占平介绍说,蒙古营村要干“大营生”,7月18日在这里举办第二届五台蒙古营那达慕大会,全面带动提升旅游业品质,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特色村。
“届时将举办赛马、射箭、摔跤比赛,还有不少明星助阵文艺演出,欢迎大家前来参观。”高来补充道。
走进蒙古包,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精美的壁画、华丽的地毯,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这里,品尝到了最正宗的蒙古美食,香气四溢的奶食、醇厚香甜的奶茶、鲜嫩可口的手把肉,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蒙古营村党支部书记胡格杰深情地唱起了《祝酒歌》,悠扬的歌声钻出蒙古包,飘向天空,飘向草原深处……
走出蒙古包,我仰望蓝天白云,感受草原的呼吸,心中涌起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五台蒙古营的旅游“大营生”会做得越来越好,村子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