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绿染黄羊滩

张家口日报 01版头版 2024年07月10日

本报记者 张凤燕 通讯员 王玮

7月的宣化黄羊滩,绿波荡漾、举步皆景。

谁承想,这片面积11.8万亩、距北京直线距离138公里的“林海”,几十年前,还被喻为“扣在北京上空的大沙盆”。

如今,靠着一代代务林人执着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终使万顷沙海换新颜。黄羊滩华丽变身的背后,也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

两代人,一桩事

“过去,这里寸草不生,风吹沙起,遮天蔽日,十米不见人。”说起往昔黄羊滩,土生土长的史建青满是感慨。

1976年,18岁的史建青成为宣化县国营林场(现张家口宣化林场)的一名职工。从此,他一头扎在黄羊滩,与沙子战斗了几十年。

“我入职不久,赶上国家启动‘三北’工程,植树造林成为全林场20名职工的使命。”史建青说。

那时候,“夏草帽,冬皮袄,黄胶鞋”是每一位务林人的标志装备。一群人用背篓背着树苗,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没有道路的黄羊滩,不一会儿鞋里就灌满了沙。为了一次性多植几棵树,他们总是带着干粮,就着沙子吃馒头的场景,让史建青至今难忘。

“大家誓要改变黄羊滩的面貌,可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年年种树不见树,种100棵、能活30棵已经不错了。”史建青说,他们这一代造林人把全部的热情和汗水洒在了黄羊滩,却仅保存下林地约3万亩。

进入新世纪,黄羊滩治理受到越来越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大型国企中信集团与当时的宣化县政府展开合作,启动“双万亩”治沙工程。黄羊滩大规模绿化工程就此开启。

也是在那一年,现任宣化林场场长杨福贵入职成为一名技术员。彼时,治沙队队长史建青43岁、技术员杨福贵25岁,以他们为代表的“两代人”为了同一个夙愿,打响了治沙阻击战。

杨福贵说,当时宣化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部署,确立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堵口子、划格子、盖被子”的治沙思路,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治沙工程。

“‘堵口子’顾名思义就是在河谷等风口地带栽种防风林,树种选择以乡土杨树、榆树为主;‘划格子’是指把黄羊滩划分为五大治理区,并规划了道路建设;‘盖被子’是专门治理流动沙丘的一种方法。”杨福贵介绍。

在黄羊滩,流动沙丘最难治理,在史建青和杨福贵的记忆中,刮大风的天气里,沙丘前后移动,常把种下去的苗木又埋没。

“流动沙丘上种树要用到‘盖被子’的方法。首先把稻草插到沙子里,做成一米见方的‘草方格’,把沙子固定住,然后栽种沙柳、沙棘等植物,或者撒上本地草籽。就这样,植物活了,沙丘也被锁住了。”杨福贵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翻看着一些珍贵的照片。记者在一张照片上看到,刚刚栽下的杨树苗有一人多高,一群人一字排开,传递着水桶,为新苗浇水。

“仅2001年就种了3000多亩的防风林。”杨福贵说,“全县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纷纷走进黄羊滩,成为义务植树大军,植树造林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一棵树,五年护

驱车走在黄羊滩上,一排排茂密的防风林如卫士般立于沟谷、公路两边。

杨福贵走到一棵大杨树边,轻轻拍了拍说:“看看长得多结实!这里的每棵树都是我们的‘娃娃’,至少精心护理5年,直到长大。”

“这里还是沙地的时候,入夏地表温度可达60℃。春天种下的树苗好不容易吐绿了,护理不到位,也很难活过夏天。”说话间,杨福贵又翻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这就是给小树‘穿裙子’的情景。”

照片上,几位工人蹲在小树旁,用厚实的白纸条一圈圈缠在树干底部,像给小树穿上裙子一样。据说这样可以有效保护树干不被高温灼伤。

在黄羊滩,为了给每一棵树“穿裙子”,务林人承受着高温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给树木浇水,先要把套在树干上的保护纸套拆下,因为一旦被水浸湿就不能再用,浇完水之后再重新缠上——一点一滴的呵护,一次一次的重复。杨福贵说,大家实在太累了,就到简易帐篷里歇一歇,然后接着干。

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斗,至2016年,宣化林场人工林有林地面积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5%,黄羊滩林草覆盖度达97%以上。昔日风沙源成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还蓝天的生态屏障。2016年,宣化林场荣获“河北省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既要治沙造林,还要防火守林。“一年三季造林,四季防火”是宣化林场全体员工的工作写照。

在史建青那一代,一旦进入防火期,他们每天骑摩托车巡查的行程能达到近百公里,转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如今,宣化林场在黄羊滩林区建立了5个护林点,全天24小时,常年有人值守。“除了人工值守,我们还增加了科技元素,在重要点位安装了摄像头。同时,我们的在职员工每天轮流开展巡视巡护工作,越是节假日,我们的防火任务越重。”杨福贵说。

一方林,一方业

在黄羊滩东南部,有一个隆起的小山丘,周围长满沙柳、沙地柏等灌木,山尖上也被不知名的野草野花覆盖。

“你能想象,这个小山丘正是以前高达20多米的大沙丘吗?”杨福贵说,在治理过程中,他们曾经专门留下了它,本意是准备打造成一个科教基地,让后人真实感受黄羊滩从前的面貌。结果,因其四周全部是绿植,时间一长沙丘渐渐变矮、缩小,植被自行恢复,大沙丘不见了踪影。

这是治沙效益的直接体现。

如今黄羊滩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强,野生植物由百余种,发展到现在的500余种;曾经山坡、冲积扇、河谷、空闲地等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块,如今几乎全部被植被覆盖,有效缓解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河道、水库淤积问题,大大提高了洋河流域的水质质量。附近的洋河湿地公园,水草丰美、群鸟翔集,业已成为观鸟拍鸟的网红打卡地。

黄羊滩林区生态环境改善以后,围绕林区周边开展的乡村振兴项目也逐步增加,总投资已达数亿元。

走进位于黄羊滩北的金坤农业示范园,60多个阳光温室鳞次排列,栽种着各种果树。其中一个火龙果大棚里花开正艳,70岁的任志明正在进行人工授粉。

任志明是洋河南镇东前所村人,在金坤农业打工已有七八年时间。他告诉记者:“过去,黄羊滩周边的村庄,种到地里的庄稼,经常被沙子埋没,收成低,农民的日子紧巴巴的。如今,黄羊滩可利用土地增加了,周边村庄建起了采摘园、农家乐,我们就业选择性更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金坤农业负责人王悦介绍,该示范园是在改良后的沙地上建立起来的。这里不仅种植了本地传统的桃、杏、葡萄等优势树种,还培育了火龙果、蓝莓、猕猴桃等外来品种。他们采用温室错季种植技术,实现了“南果”北移。把该示范园打造成了当地人感受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年均接待游客2万至3万人。

同样在东黄羊山脚下,曾经沙化最为严重的许家堡村,黄羊山文化园拔地而起。该文化园集观光体验、研学教育、垂钓采摘、餐饮住宿等为一体,自2016年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进一步带动了周边村镇千余农户脱贫致富。

沙洲变绿洲、荒原变林海,黄羊滩正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