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赵晨阳 张丽娜
“细皮嫩肉的白脸娃娃在咱农村能干啥?”
村民口中的“白脸娃娃”名叫吴政东,来自广东,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研一学生。今年5月,随着春耕开展,导师将小吴送到了沽源县农业科技小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就这样成了西辛营乡东辛营村的“常住人口”。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6月20日,记者在科技小院见到了笑容腼腆的小吴,“白脸娃娃”已经晒得脸色发红,手上磨出了茧子,鞋上裹着泥,越来越像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沽源县农业科技小院创建于2017年,是一个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推动农村发展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云天化农业服务部技术员陈冬冬、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罗瑞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等专家教授长期驻点,解决该乡在发展架豆种植等特色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小吴指着小院墙上的专家简介,为记者一一介绍。
“‘四零’服务是我们宗旨。”何为“四零”?面对记者的疑惑,不知什么时候挤进门的村民闫生抢先回答:“就是零费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我们村老百姓都知道!”说话间他已经拉着吴政东的手,焦急地说道:“小吴,这会儿有空没?快去我地里看看,最近冒出来了一些枯叶,是不是生了什么病?”
看着村民火急火燎的样子,记者决定先跟小吴到闫生家的西红柿大棚看看。
认真端详了发黄叶子、查看了土壤情况、询问了种植细节……走进大棚的小吴立刻褪去了孩子气,严肃起来。不一会儿他心中有了初步判断,又现场和导师连线,将情况详细说明。挂断电话,小吴给出了建议:“应该是施肥配比不合理,缺少氮元素。我会再取些样本寄回学校进行专业化验,结果出来了咱们再调整种植方案。”几句话说得严谨又专业,立刻给闫生吃下了定心丸。
“刚开始你们不是不相信小吴?”说起“白脸娃娃”的事,村民和小吴都笑了起来,“咱们科技小院的大专家、小专家都是个顶个的专业,可不敢小看了。”
站在生机勃勃的田野间,小吴接着给记者讲起科技小院的故事。
小院成立之初,专家教授们对东辛营的193块耕地土壤进行了样品采集、分析测定,根据测试结果绘制出了详细的养分分布图,标出了架豆种植时需要的相应施肥数据和说明,并引进了膜下滴灌、施肥、控苗、病虫害防治、有机肥腐熟等多项科技管理技术。但当时,很多农民固守成规,认为只要多施肥勤浇水植物就能长得好长得快,对专家们所给出的管理方法不以为然。为消除村民疑虑,小院专家和乡党委共同建起了示范园区,引导村民们参观学习。人们看到示范大棚的实验架豆长势确实比一般农家的好很多,这才相信了专家的意见,开始学习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经验。
是守望也是传承。7年时间,数十位专家学者、农学学生以科技小院为根据地,带领着西辛营乡在以架豆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增设草莓、辣椒、黄瓜、西红柿、樱桃等种植项目,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今年,为了解决架豆倒茬的问题,科技小院的专家又给出了种植口感小西红柿进行轮作的建议。小吴介绍道,在乡党委的支持下,目前,他们已经在东辛营村试种口感小西红柿40亩,选择彩星、黑珍珠、京丹黄、紫花生等8个品种,预计每亩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小吴说,由于农学专业的研究周期比较长,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课题——“无人机遥感监测水肥”,月底就可以开始着手实验了,这也意味着三年研究生时光,他将与西辛营乡、与科技小院结下不解之缘。
把根扎在田野上。科技小院代代相承,将兴农答卷写在了沽源这片广袤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