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融入新家园 乐享新生活

——尚义县惠民安置区做好做实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张家口日报 03版国内新闻 2024年06月11日

在惠民苑社区综合服务站的“微工厂”内,搬迁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制作手工制品赚钱。

“这是我们社区最新推出的电动车阻车系统,如果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将自动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提示音。”5月23日,记者走进河北省尚义县惠民安置区天福苑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感受着当地搬迁群众生活的点滴变化。

尚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为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尚义县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先后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空心村”治理工作,共搬迁安置群众18892户47151人,其中惠民苑社区、天福苑社区、恩泽苑社区、惠泽苑东社区、惠泽苑西社区5个集中安置社区涉及13453户35431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37.7%。

搬迁之后,社区人员组成复杂、居民身份关系重构等诸多治理难题也随之显现。如何更好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善治理、快融入、能致富”?尚义县通过成立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对以上5个集中安置社区统筹治理,以党建为引领,理顺体制机制,重服务促和谐,稳就业促增收,抓文化促融入,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健全组织架构,优化政务服务

“自2016年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尚义县一直在探索搬迁社区后续治理的有效路径。最初是由属地管理地(迁入地)行使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责,比如城区的南壕堑镇负责惠民苑社区、天福苑社区,大青沟镇负责恩泽苑社区、惠泽苑东社区、惠泽苑西社区。”尚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怀珍介绍,“但是在这种体制机制下,行政管辖地(迁出地)和属地管理地(迁入地)容易产生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等问题。”

为加强和改进集中安置区的治理水平,2022年7月,尚义县成立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对5个集中安置社区行使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责,纵向建立“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整村搬迁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4级党组织,横向建立社区党总支、搬迁村民自治组织、就业服务中心、物业企业、综合服务站、网格员队伍“六位一体”组织体系,探索建立“体制顺畅、治理高效、服务优质”的安置区治理新路径。

“感谢社区帮我申请了公益岗位和临时救助,为我家解了燃眉之急。”近日,天福苑社区居民杨振高对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宋伟说。

杨振高今年57岁,他的妻子因肢体残疾行动受限,长期卧床。多年来,杨振高全身心照料妻子,无暇外出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低保维持。从满井镇特布不落村搬到天福苑社区两年以来,杨振高坚持自力更生。

今年2月,天福苑社区党总支通过片区党支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向惠民安置区党工委上报相关情况。经过协商讨论,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派社区干部到满井镇,与当地干部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一个月后,社区不仅帮杨振高争取到保洁员这一公益性岗位,还给杨振高一家申请了临时救助,并送来米面油等救助物资。

近年来,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在5个集中安置社区全部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实行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承接下放乡镇涉及安置区的全部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直办、联办、代办”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政策咨询,解决了办事两头跑的困境,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所有事。

“当前,我们正推动建立搬迁群众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未来,我们有望实现搬迁群众仅凭身份证即可便捷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目标。”惠民安置区管委会主任杨贵平表示。

科学划分网格,激发自治活力

“姨,您的身体最近咋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或者需要帮忙的地方?”5月23日,惠民苑社区网格员贾志清在上门看望独居老人李三女时,贴近老人的耳朵问道。

李三女今年97岁,是惠民苑社区的长寿老人,有两个儿子和6个女儿。儿子与她同住一个小区,女儿们嫁到各地。虽然具备自理能力,儿女们也不时来看望她,但她的视力和听力较差,一定程度上缺少陪伴。

为此,贾志清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帮助老人做饭、打扫室内卫生,并跟她唠嗑了解近期的生活情况。每次贾志清离开的时候,李三女总是依依不舍。

近两年,惠民安置区的5个社区按照“社区总网格+片区网格+楼栋小网格+网格员”四级网格架构,以楼栋为单元划分网格,将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的党员和群众纳入网格员队伍,签订聘用合同。

在此基础上,建立“发现问题—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处理反馈”五步闭环运行机制,明确25项网格员工作职责,常态开展巡小区,进楼栋、进家庭,问基本情况、问服务需求、问意见建议,看环境卫生、看安全隐患、看生产生活、看重点人群的“一巡两进三问四看”服务,同时开展“小卡片、零距离”民生诉求征集工作,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上办”的管理格局。

每周四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在惠民苑社区综合服务站,总会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给社区群众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

孙树果今年60岁,是社区3名理发志愿者中的一位,长期热心公益。“大伙儿到街上剪头发,不仅走得远些,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孙树果说,“我一边为大伙儿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一边还能攒积分兑换日用品,何乐而不为呢?”

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广泛动员水暖工、电工、律师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分类组成家政服务、健康医疗、矛盾调解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模式,为群众提供20项日常生活服务。同时,在各个社区建立积分超市,多渠道筹措经费,对接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分兑换点,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志愿服务发展。

惠民安置区通过“志愿服务队+积分制+微心愿+暖心驿站”的模式,构建起微治理闭环服务体系,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援助和服务,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将“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

带动群众增收,加快融入进程

在大青沟镇的3个集中安置社区附近,有一栋占地2.8亩的社区工厂。工厂分为3层,近年来孵化出纸厂、箱包厂、文体制品厂3家企业,吸引周边75名搬迁群众就近务工。走进箱包厂,20多名搬迁群众正埋头操作缝纫机。只见他们的手指在机器上灵巧地拨动,针线在布料间穿梭,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在这里工作比种地轻松多了,挣得也更多了。”程志娟今年41岁,是恩泽苑社区居民,搬迁前一直和公婆在村里以种地为生,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4年前,她们一家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楼房,而她也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不仅每月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小孩。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惠民安置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就业工作,成立安置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搭建就业信息数字平台,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和搬迁群众劳务信息两类台账,实现了群众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依托尚义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两区同建”产城融合机制,牵头对接尚义县经济开发区和周边农业园区,建立劳务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实行技能定向培训、岗位定向预留、就业定向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群众有岗位、能就业,逐步将熟悉农业生产为主的搬迁群众全部转变为产业工人。

截至目前,惠民安置区通过劳务输出组织化,实现7120名群众外出就业,人均年收入4.6万元;借助企业专岗优势,县经济开发区为212名群众安排专岗,人均年收入3.3万元;通过园区带动,实现9个农业园区吸纳4470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2.2万元;通过车间务工,引进布艺手工、坐垫厂、背包厂等6家社区工厂,让205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选聘公益岗人员1781名,人均年收入3600元。

群众口袋鼓起来后,精神世界也要富起来。在惠民安置区的探访中,记者目睹了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世界的充实。每个社区的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卫生院、超市、餐馆等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文化广场都配备了显示大屏,为居民观看正能量电影提供了场所。同时,社区文化中心设施完备,搬迁群众纷纷投入其中,忙着排练歌舞、对弈。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善治理、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集中安置区服务型社区治理路径,强化搬迁群众的地域、身份、情感认同,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幸福新生活。”惠民安置区党工委书记王友表示。(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