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盐碱地开出“幸福花”

张家口日报 01版头版 2024年05月13日

本报记者 郝大钊 通讯员 高景山 刘芸含

初夏时节,位于怀安县柴沟堡镇刘家窑村的百合花盐碱地改造实验基地里,种植大棚中弥漫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这是百合花的味道。

“快来看看我们试种的百合花,盐碱地上能种花,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指着眼前景象,村党支部书记刘健脸上写满了自豪。

“盐碱地上能种花,咋做到的?”记者抛出了问题。

“盐碱地变良田,土壤改良是关键!”抚摸着试种的百合花株,刘健说,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实施物理改良、水利改良、生物改良“三步走”的盐碱地改良方案,可以实现盐碱地脱盐效果持久稳定,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经过改良后的盐碱地,完全适宜开展种植和养殖。”

多年来,盐碱地一直是压在刘家窑村人心口上的一块大石头,连片的“白色土地”肥力差、农作物产量低,直接影响了村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我们村盐碱地共有1860亩,村民说这种地倒给钱都不种,这话我们听着特别难受。”刘健说,为了破解难题,他们积极引进河北垣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土地流转、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改造,让昔日的盐碱地成为如今的“新粮仓”。

“为什么会想到种花?这算是一个有点‘冷门’的产业。”记者又问。

“这是我们和投资方反复考虑后的结果。你现在看到的这些百合花,去年腊月时才跟蒜头一样大小,短短的时间就可以长得很高,这说明我们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合百合花生长。同时,百合花的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前景较为广阔,对于带动村民增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试种成功后将在全村推广种植,进一步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含苞待放的百合花孕育着刘家窑人的增收梦,也让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挣上了钱。种植大棚里,村民李时花刚刚给百合花株浇完水,她说自己是本村人,从基地建成后就到这里打工了,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工作量不算大,每天工作8个小时。最主要是离家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现在干活顾家两不误,挺不错的。”

一座座种植大棚拔地而起,盐碱地变成“聚宝盆”,村民的致富路也随之宽广起来。“我们将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上马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放大产业的集群效应。”刘健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和河北垣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道,打造以刘家窑村为中心,集种植、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