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随笔

故乡情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4年05月09日

李秀英

2024年农历二月二,正是龙抬头的日子,驱车带着父亲,踏上了那片阔别已久的故土——怀安县小要子水村,那是小米饭把我养大的地方。

沿着207国道、454县道、247省道,缓缓驶向小要子水村。老父亲作为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深眷恋。年事已高的他,一直渴望回来看看,恰逢村里唱大戏,于是我便带着他一同前来。

刚进村,车还未停稳,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要自己下车。乡亲们看到父亲归来,都围上前,热情地将他搀扶下来。他们与父亲握手,问长问短,那浓浓的情谊似乎千言万语也说不尽。

戏台就搭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父亲被扶进院子后,村书记搬出一把大椅子,请父亲坐下,热情向父亲打招呼!戏正好开演,唱的是《杨八姐游春》。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而我则更想看看家乡的变化。陪在他身旁,看了一会儿便起身走到后面。

环顾四周,正面是十来间的村委会办公房,戏台在西面,南面有两间卫生室,西南角是卫生间,东面是一片空旷之地,院子里都铺上了水泥,显得平整、干净又卫生。来到村委会外面,有一块空地,摆满了各种摊位,有卖衣服的、生活用品的、蔬菜、零食的等等,应有尽有。几个婶婶正在挑选衣服,看见我过来,吃惊的望着我,已经认不出我是谁家闺女了!也难怪,少小离家老大回,寒暄几句,又站在高处眺望,曾经的窑洞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曾经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宽敞的场地上,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山上的松树郁郁葱葱,仿佛在向我招手,欢迎我归来。村里的姐妹们打扮得时尚靓丽,卷发披肩,衣服得体大方,走起路来扬眉吐气,自信满满,看到大家生活得如此美好,我心中满是喜悦。

来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前,这里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变得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了我们一家七口曾在这里度过的岁月。妈妈在油灯下捻绳子、纳鞋底、缝补衣服,我在灶坑前帮妈妈烧火做饭,有时和哥哥妹妹们一起捉迷藏、踢毽子,看哥哥拱铁圈、抽地牛,一家七口挤在一个大炕上,虽拥挤却充满了温暖与热闹。

童年的记忆里,每到盛夏时分,老师带领我们去野外拔蓿草,大山里,空气清新,风也质朴,弯弯曲曲的山路因有了虫儿、花儿、草儿等,也变得鲜活起来。来到后山洞,这里就像百草园,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我最喜欢来这里玩。这里野草长得一人高,野花遍地都是,有兰花、沙棘花、刺玫花、叫不出名的花,热情的开放着,大黄蜂嗡嗡嗡的叫个不停,忙碌着采蜜,它们轻盈地在花朵间穿来穿去,优美的身姿展示着大自然的和谐!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中互相追逐、嬉戏,快乐地飞舞着!小燕子时而掠过草丛,时而飞向远方,一群麻雀在树上叽叽喳喳,有的互相追逐嬉戏,它们的歌声宛如优美动听的交响曲,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机。还有百灵鸟婉转悠扬地唱着歌,如同山间清泉,悦耳动听,让人听得更是如痴如醉,再看看野鸡,穿着华丽而独特的羽衣,闪烁着自然界的光彩,它们在林间草地自由飞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诗意和活力!我们一边拔蓿草一边享受大自然的美,热了便进山洞里去乘凉,那个山洞叫三棱洞,在半山腰悬着,里面有三十多平米大。

1986年,为了追寻未来,我离开了这片土地。一别三十余载,那时的村子有三百来户人家,一千二百余人,道路不畅,水源不足,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挑水时要排很长的队,半天才能挑上一担水,人们不敢洗头、不敢洗衣服,真是水缺贵如油!因为贫穷与落后,姑娘们纷纷远嫁他乡,我也不例外。

然而,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家乡。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奋力拼搏,打井、修路,发展种植和养殖。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机井涌出甘甜的水,柏油路贯穿全村,每天车水马龙,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土豆和小米,是家乡的优质土特产,通过网络的传播,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前来购买。

如今的乡亲们富足而充实,家家都住上了大瓦房,外墙粉刷得鲜艳亮丽,还有各种卡通画、二十四孝图以及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画面。街道宽敞整齐,还有健身广场,每到夜晚,人们在这里锻炼、跳舞,一片欢声笑语,幸福满满。

对比过去与现在,吃穿住行已与城市无异。家家电器齐全,人人手持手机,每天享受着白面大米,居住在红砖大瓦房里,穿着时尚,仿佛生活在天堂一般,做梦也会笑醒。更重要的是,农民们有了劳保和医保,不再为看病而担忧。种地不仅不收税,还有补贴,家乡人感慨万千地说:“现在的政策真好,做梦也没想到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共产党最亲,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有福啊!”

无论我身在何处,故乡的情始终在我心中流淌。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是我永远的眷恋,是我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怀。故乡啊,你是我生命的根,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将永远怀念你,永远热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