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民生直通车
“免密支付”,有人欢喜有人忧
本报记者 韩洁 实习生 郑佳彧
不需要密码就可直接进行支付。如今,不少网络平台推出了免密支付功能。这种方式在为大家带来一定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市民关于安全性的担忧。免密支付究竟适合谁?大家对这项服务又持何种观点?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市民张女士接触免密支付是一次无意的尝试。去年,她在某外卖平台点餐,支付时页面跳出了“是否开通免密支付”的提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选择了开通。“我经常点外卖,虽然输入密码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与直接支付比起来还是挺省事。”使用一段时间后,张女士觉得挺方便。
在年轻人小敏看来,“免密支付”对她这种记性不好的人非常友好。日常上下班她经常骑共享电动自行车,有时为了赶时间刷脸打卡,她总是停下车后忘记支付车费,往往等下次继续骑行时才发现上一次的费用还未支付。“开通了免密支付,只要点击‘关锁还车’,剩下的事就不用操心了,非常适合我这类懒人。”小敏说。
与以上两位不同的是,市民韩女士虽开通了这项服务,但选择的是消费金额在百元内的小额免密,超出百元则需输入密码。“这项服务确实挺省事,但出于安全性考虑还是小额免密比较踏实,即便出现问题,损失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韩女士道出原因。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不少平台推出了“免密支付”这项功能服务,有些是可进行免密额度选择的,如单笔支付50元、100元、200元、500元以内便无需输入密码,通常被称为小额免密;有些则没有额度限制,无论多少金额都免去输入密码环节直接支付。
对于有些人认可的便利之举,不少市民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会降低支付安全性。
“一听免密就感觉不安全。密码就是把安全锁,支付不用密码,万一手机丢失,钱不是轻易被转走了?”市民李先生坦言,一次他网购时稀里糊涂开通了免密支付,事后知道了赶紧关闭了该项功能。
近日,70岁的齐女士收到某购物平台客服信息,告知她前几天下单的东西没货了。这令老人一头雾水,让女儿帮忙沟通后才得知,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开通了免密支付并下单了这款产品。事后,齐女士一脸惊诧,赶紧让孩子为其取消了这项服务。“我们老年人本身对网络和手机就不熟,新出的功能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会操作。”她坦言,这种时髦不适合老人,很容易在不明情况下扣款。
此外,不少市民对一些平台在免密支付开通过程中的设置也颇有微词,吐槽“一不留神就被套路”。
“我不想开通,可每次网购时它总要弹出来。”市民小李向记者展示在某购物平台支付时弹出的“开通小额免密支付”提示,如果一不留神没有勾选关闭该项服务,直接点击付款,就相当于在支付此笔款项时同时默认开通了“免密支付”。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平台都首推免密支付服务,过程中,有的将关闭提示标注得很小,位置也相对隐蔽,有的直接被设成默认支付方式,还有的演变成自动续费订阅服务,定期进行扣款。可一旦开通想要取消,操作则并不简单,需费一番周折。市民认为,选择何种支付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事,但各大平台在提供开通和关闭服务时,都应将功能设置更加透明化、便利化,完善“二次确认”设置,而非给人一种“被忽悠”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