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化新旅 巡礼“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张家口篇”③
风雪元中都
![]() |
|
![]() |
元中都遗址出土的螭首 |
![]() |
元中都遗址鸟瞰图 |
编者按:继阳原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获评“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1999年,张家口再次迎来考古学界的高光时刻——元中都遗址获评“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元中都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一经发现就获此殊荣?元中都的辉煌与衰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谜团?在21世纪的阳光里,这座荒废了600多年的都城遗址,将迎来怎样的新生?又将以何种方式讲述那些故事?
本期,让我们共同开赴张北,走近元中都遗址,去看看这个河北省在坝上开展的首个都城考古项目,怎样演绎那些石破天惊的精彩——
本报记者 王宸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张养浩被千古传唱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但很少有人知道,身为监察御史的张养浩正是因为对兴建中都等劳民伤财的做法直言进谏而被罢官。
宫阙万间
废墟之上曾有都城
在张北县,有一座元中都博物馆,气势恢宏、馆藏丰富。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博物馆内一层正中央,硕大的、按比例还原后制作的元中都建筑形制沙盘。角楼、月台、前殿、廊柱、寝殿、夹室、蒙古包等一应俱全,人们得以通过沙盘,第一时间对元中都曾经的辉煌有一个直观印象。
但,这个直观印象,现在只能通过沙盘来建立。因为,元中都早在6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废墟。600多年后,当地人只知“白城子”,不知“元中都”。1984年,张北县文史专家尹自先发表《白城子说》一文,考证此地为元中都遗址,堪称“发现元中都第一人”。这一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考古学家的关注。
1993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白城子”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元中都”。
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派陈应琪进行调查并草绘平面图。同年7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世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徐苹芳先生及著名考古学教授宿白先生,对白城子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认定张北县“白城子”遗址就是元武宗所建的“元中都”。
为了从考古学方面进一步弄清元中都遗址的布局,测绘科学的元中都平面图,揭示其文化内涵,从1998年开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制定了连续性的元中都遗址考古规划,并于1998年9月至10月和1999年6月至11月开展了两次发掘工作。
《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1990-1999年上册)刊发了由元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任亚珊主笔的《蒙元四都研究的标本——元中都遗址》一文,文中详细说明了元中都的城垣结构和建筑布局——元中都城垣由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相套而成,三重城内均发现建筑遗迹。
与城墙相连的是角楼台基,也就是角台。自1998年开始,考古队连续三年对西南角台进行分期发掘,一种在元代考古中前所未见的角台结构显露出来——角楼台基平面呈曲尺形,从西南角起向东、向北呈三级缩折后分别与宫城南墙和西墙连接,蔚为壮观!
这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史学界的“三出阙”结构。这是阙制中的最高等级——“天子之制”,是显示其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形制,为证实“白城子”是元中都遗址提供了有力论据。经比较,西南角楼与元大都皇宫“十字角楼”如出一辙,大量形制巨大的琉璃龙、凤、行什等鸱吻和走兽,与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均表明了角楼建筑的皇家性质和气派。同时角台内外侧采用多转角结构,为元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后,中心大殿台基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其至尊地位。殿址位于宫城中心略偏北,呈南北方向水平放置的葫芦形。台基分上下两层,上层承载宫殿主体部分,从南向北排列有月台、前殿、廊柱、寝殿、东夹室、西夹室和暖阁,下层为宫殿回廊部分,台基周围有七条上殿通道。借由台基结构,考古工作者发现,这座伫立于草原的皇家宫殿,采用了一种典型的中原宫殿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工字殿”。
这种“工字殿”布局形式,在唐代渤海国上京遗址就有发现,宋金元明清均有此种建筑形制。如南宋临安大内的部分宫殿、金中都大安殿、元大都大明殿都有类似的平面布局,而像元中都这样保存十分完好的“工”字型宫殿台基在元代考古中并不多见,以做工考究的汉白玉螭首为装饰,规格极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同期宫殿的空白。
无论是三套城垣配置、中轴对称的布局特征,还是三出阙角楼、“工字殿”的建筑风格,中都的布局和建筑特点与大都更相似,且一脉相承。任亚珊在文中这样总结:“元中都遗址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时代比较单一、后期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
这是元大都、元上都之外的一座元代都城,也是河北省在坝上开展的首个都城考古。它的发掘在全国考古界引起轰动效应。不仅被列入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都是元武宗海山所建。元武宗是谁?他为什么要大兴土木修建中都?
昙花一现
命途多舛终成废墟
这个话题,要从元朝的“两都制”说起。所谓“两都”是指位于今天北京城内的元大都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忽必烈之所以确立“两都制”,一面是保留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便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大都,位于长城以南,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上都则位于草原,有利于保持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联系。
1307年,元成宗死,无子,镇守漠北的孛儿只斤·海山以奔丧为名,兵分三路南下,驻足野狐岭,迫使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拱手让出刚抢到的皇帝宝座。登基不过数日,这位27岁的元武宗,迫不及待地决意在上都和大都之间营建一座新的都城——中都,地点就在今张北县野狐岭附近。
为了修建中都,元武宗可谓煞费苦心且不惜代价。他不仅将工部的派出机构直接设在修建地,还在次年正月,派遣侍卫亲军两万余人前去建造中都,至于工匠和劳动力,不可计数。这就难怪为什么中都能修建得那么宏大而且精美,元武宗几乎是在以倾国之力建设这座他心目中的“最美都城”。
不到一年,中都的宫城已经建成。和如此神速的工程进度相对照的是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和当地百姓死于非命。即使中书省以蝗灾遍野、百姓难以度日为理由,请求“罢其役”,武宗也依然坚决不允。然而,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这座都城的彻底竣工。1311年正月,正值壮年的武宗死在大都。
元武宗在位期间,为建设中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死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随即,元仁宗以财力不足为由下令停止建造中都。1312年7月,撤销中都工作进入到收尾阶段,原来为供应宫廷所需的内币、金银器也都收归大都。至此,中都从都城降级为行宫。
1329年,泰定帝死后,元文宗骗回远在漠北的元明宗,兄弟二人在中都相会。酒席宴上,文宗毒死了明宗、骗得了玉玺,然后回上都,重新称帝。这一段,史称“明文之争”。举行宴会的行殿正是元中都的“行宫宫阙”。
历史是如此嘲讽——元武宗海山顶着举国骂名修建的元中都,不仅没能给他的后代带来“龙兴之运”,反而成为了自己儿子们手足相残的“不祥之地”。
因为做了亏心事,元文宗至死不敢再踏足中都,中都也就慢慢变成一座荒芜的废城。
1368年,元朝灭亡。元顺帝逃至荒废的中都,短暂观望后又逃至上都。1369年正月,中都地震。耗资巨大、宏伟壮丽的中都,从动工到毁灭,仅62年。
曾经因上书而被罢官的张养浩一语成谶,中都,终究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也许,这注定是个梦幻般的错误。这座昙花一现的元代都城,浓缩了半部元朝史,也高歌了草原都城史上一曲悲情的绝唱。
考古公园
新世纪里迎接新生
2008年,河北省古代建筑所开始着手实施元中都遗址修复保护工程。2017年,元中都遗址成为全省首个正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种以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科学展示考古信息和文物遗址信息,构建起元中都遗址生态、文化、景观大格局的保护方式,有效地让文化的魂与根产生现实影响。2021年11月公布的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元中都遗址被列入“展示提升工程”。
如今,走在元中都的废墟和野草间,我们仿佛能听到草原王朝在民族融合的道路上唱响的慷慨悲歌,我们更能清晰感受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