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身边的长城

样边长城与“样板工程”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读史 2024年04月11日

怀来县庙港长城 吕富荣 摄

怀来县样边长城 吕富荣 摄

王宸胤

在明长城各路段中,怀来县境内的样边长城是长城保存最完好、建筑质量和规格最高的一段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点防御的地段之一,该段长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样边长城主要是指庙港长城,相传明代修筑长城时把这段长城作为样板,供负责修筑长城的人参观采样,是明代修建长城的“样板工程”。明开国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长城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保证工程质量,先选择部分险要地段修建长城“样板”,以此来标定长城的质量和规格。最后选定在庙港一带,建造出明长城的精品——庙港长城。所以庙港长城规格建制十分完整,质量也很高,城修得很坚固。

那么,这个“样板工程”的说法是真的吗?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大将徐达负责京北地区长城的修建,早期北京地区的长城多是沿北齐长城旧址修建,且为巩固京师安全,首先修筑的便是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一带的防线。此后永乐年间,大量修筑隘口,其中样边长城区段主要隘口为“庙儿梁口”,该隘口即建于明永乐年间。

明景泰至明嘉靖年,明廷更加重视与紫荆、倒马相联系的沿线聚落建设,期间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均对西段边墙进行小规模修缮。

发展至嘉靖中期,居庸关西路聚落得以大规模建设,它们大部分是在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后约15年间修建的。样边长城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年建,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重修。

明代最后一次大举修筑长城是隆庆年间,在戚继光的主持下对蓟镇和昌镇的边墙进行修缮。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耗时12年对山海关至居庸关西路镇边城一带的长城进行了全面修缮,并首创空心敌台,增建了大量墩台垛口,并加高加固墙体,墙体的坚固性和防御力均达到顶峰。

清代以后,长城逐渐失去防御作用。有学者认为,经查询史志资料,未见有关该段长城是作为修筑长城时试点和典型的“样板工程”而建造、用以标定长城的质量和规格的相关记载。各类史志中有关样边长城建造修建年代等记述,其修筑年代及历史背景较为清晰,“样板工程”的论断尚因没有相关文献佐证,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样边长城修建质量之高,有目共睹。为什么要修建得这么好?

和张家口人熟知的宣府镇不同,样边长城段在明代前期属蓟镇,明代中叶于嘉靖年间在京西增设昌镇、真保镇之后,样边长城段属昌镇横岭路所辖,同时也是居庸关防区范围。昌镇所辖长城在长城诸镇中最短,较于其他边镇中还具有屏蔽京师、护卫帝陵的作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此格外受重视,在长城修建的投入多于其他各镇。

样边长城所属的横岭路是昌镇长城沿线的主要的防御部分,西北临宣府镇,西南与真保镇的长城相衔接,东北即居庸关核心军事防区。横岭口更是地处枢纽,是大同、张家口、怀来通往北京的一个重要山口,而样边及沿线的长城作为昌镇横岭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长城沿线、内外沿线堡城镇城、隘口及墩台等互相有机配合,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严密、完整和连续的防御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蕴藏很高军事作用,对历史文献也具有证明、纠正或补充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