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太阳升起的时候

有一种陪伴叫“高三老师”

张家口日报 04版民生社会 2024年04月11日

任新德在介绍班级情况 张凤燕 摄

本报记者 张凤燕 通讯员 李艳梅

4月1日凌晨5时,东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微风中透着一丝凉意,大街上行人稀少,市一中教师任新德走出家门。

沿着清水河,他一路跑到学校,用时40分钟,5时55分,他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6时5分,任新德所带的高三一班整队到达操场,他继续陪孩子们跑操,这一天的陪伴便从晨跑开始。

“口号喊起来!”任新德挥舞着手臂,示意大家提起精神。年过五旬,跑起步来却不输于学生,这和他常年坚持晨跑有关。

“加强锻炼,有个好身体是高三学生的最大资本,我得给他们做好榜样。”任新德笑着说。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每次不想跑操的时候,看看任老师,瞬间就来了精神头儿。”

和孩子们跑完操后,简单吃一口早餐,6时40分,任新德又准时出现在班门口,学生们陆续进班,晨读时间到了。只见他们站在座位边,手捧书籍,大声地读着。

“已经高三了,孩子们根据自己需要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我在边上陪着就行。”任新德说着,从讲桌抽屉里拿出一根伸缩杆,握在手里,这应该是他的“教棍儿”。

说是在边上陪着,任新德并没有坐下来,而是在班里巡视起来。他的目光仔细地扫视着全班同学,观察着每个学生的状态。

“老魏,出来一下。”任新德和一名男同学小声说着。“老魏”是他对学生的昵称。在走廊里,任新德与“老魏”谈起了心。

“严肃中不乏带着幽默,老任的眼里只有学生。”这是学生们对任新德的评价。

任新德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一名老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要应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放大他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

以前,任新德班上有一个孩子很聪明但习惯不好,经常迟到,自控力较差,班上的不少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综合考虑了孩子的性格以后,任新德想出一套针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方式。

他没有选择正面批评学生,反而私下很客气地对他说:“小梁,你看老师每天一到校就得进班跟早读,很辛苦,你能不能帮老师个忙,每天早来几分钟,帮老师晾一杯水。”

听了老师的话,小梁同学立马答应了,并对老师说,这就是一点小忙,举手之劳。从此,每天他都早早进班,并先给老师晾上一杯水。

渐渐地,小梁发现班主任一天有那么多工作,那么累,后来,不仅是早上,到了下午、晚上,他也给老师晾一杯水。

一段时间过后,任新德看到时机成熟,到了放大学生优点的时候,他便给学生写了一张字条:“小梁,这段时间,老师真的感谢你,为老师做了这么多,让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你的温暖,希望你永远做一个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温暖有爱的人。”

看到老师写给自己的话,小梁同学深受鼓舞,他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自律起来,改正了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也变得刻苦努力,最终,他高考以67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

从教30余年,很多学生对他说:“任老师,遇见您是我一生的幸运。”任新德说:“老师遇见你们也何其幸运。”

他始终认为,老师和学生就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关系,越付出爱,越收获爱。

从教以来,任新德一直担任班主任,甚至连续担任高三班主任多年。在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班级管理上,任新德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他所带的班级常常成为全校的标杆。

他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校服,站立早读,每天都要保持积极阳光的精神风貌;班里每周推出一“星”,通过呈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前进动力;引导学生做计划、定目标,每人确定目标大学……当然,他的带班举措远不止这些。

又到高考倒计时,带过十六届毕业班,今年是任新德带的第十七届。在高三一班的走廊墙上,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显示着67,红色条幅上的班级口号赫然醒目:“决战高考,横扫八荒;驰骋考场,所向披靡!”

“高考,转眼就到了,现在尽可能多陪伴他们,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考入心仪的大学。”望着班里的学生,任新德满眼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