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M08.jpg)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化汇
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读王学军纪实小说《我们那一代》有感
杨珍
我读完了王学军的纪实小说《我们那一代》,在感动中深受教育。这是一部歌颂坝上百姓,描述坝上生活的巨幅画卷。作者叙述了他从1961年至2021年长达六十年多年,个人漫长的生活道路,以及品赏的酸甜苦辣。一个农村娃,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迈向了人生的巅峰,让人感叹敬佩不已。
王学军是《我们那一代》中的一个代表,他的奋斗历程,也是坝上那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因此说,《我们那一代》也是客观反映那一代人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好书,是一部穿透力和感染力非常强的励志小说。《我们那一代》不是文学创作,没有虚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有时间有地点,有实姓的真人真事,也没有用扩张的情景,都是经得起考证的。我也是《我们那一代》中的一分子,对作者记述的人和事非常熟悉。
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写的都是平凡人平凡事,却蕴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他有一个威严能干的父亲,有一个善良贤惠、勤俭持家的母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他很懂事,不仅帮助母亲,照顾弟妹,到八九岁就参加劳动,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就连下淖捞咸盐的活他都干过。
二是,金子总会发光。作者参加工作,干过几个行当,走过好几个单位,他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作者17岁时,被选拔到县剧团当演奏员,他非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剧团的优秀演奏员。在剧团经过八年的摸爬滚打,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被任命为剧团团长。又经过六年的拼搏,改革了剧团的分配制度,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受欢迎的演出团队。《羊皮褥子里的孩子》一节的描写是非常生动感人。
三是,一尘不染的莲花。作者17岁进剧团,25岁当团长,31岁离开剧团,在剧团整整工作了十四年,就像出水的莲花,一尘不然。
四是,下海经商的勇士。1996年,42岁的作者又选择“下海”经商,被他称作是人生第二次大转折。他是商海中迎难而上的勇士,在下海之前,作者当过剧团团长、供销公司经理、地毯厂厂长、皮毛厂厂长,那都是铁饭碗。下海后,作者到唐山卖羊肉卷,到包头运煤,回张北办饮料厂,在康保建冷库,干哪样都不容易,起起落落吃尽了苦头。最使人落泪的是在《戴手铐的司机》一节中的描述。阅读这一节,我是流着泪读完的。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毅力。作者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取得了丰硕的回报。
五是,一举成名的作家。退休后怎样生活,各有各的活法,作者选择了著书立传,回忆总结人生。经过长达六年半的时间,写出了四十多万字的长篇纪实自传《我们那一代》,出版发行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价。
一个不是科班儿出身,没有从事过文字工作的人,竟然能写出这样大部头的小说,真是不可思议。但要细读《我们那一代》看他的奋斗足迹就不足为奇了。他勤奋好学,勇于拼搏,干一行爱一行是写出这部小说的必备条件。同时他还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还有收集资料的爱好,这些都为他写出《我们那一代》奠定了基础。
如今,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了,这本书为他的后代留下了“可以借鉴的生存精神,一种对生活态度”,同时也给所有的读者留下了“生存精神和生活态度”。《我们那一代》是一部教育青少年很好的教材。
六是,家有一位贤内助。有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一个男人在外打拼的港湾。和睦的家庭,首先要有一个好妻子。作者的妻子李秀枝就是一个贤妻良母,是丈夫的真正的贤内助。在剧团工作时,作者天天下乡演出,妻子还要上班儿,还带着两个孩子。李秀枝从无怨言,没有因家务事拖过他的后腿。作者要改行,李秀枝支持,作者要下海经商,李秀枝也支持,并且和他一起打拼。当作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得到李秀枝的安慰,《戴手铐的司机》一节李秀枝的表现让作者感动得痛哭流涕。写自传一写就是六年半,起初李秀枝不理解,认为普通老百姓写自传没用。当作者向妻子解释清楚后,又得到李秀枝的大力支持,好不容易写出书又投钱出书,不仅不挣一分钱,还要赔钱全部赠送,得到李秀枝的支持。筹办剧团大聚会,作者完全是打义工,不仅不挣钱,还要贴钱这样的事儿,李秀枝仍然支持。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和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欣赏一部作品,看他对人类文明是否有贡献。用郭向年、李淑珍的话说“只要将世人引导到向善向好的道路上,这便是好文学,更值得推广的文学”。《我们那一代》是以作者典型代表,描写了那一代人奋斗历程,大量的平凡人、平凡事,却蕴藏着一个伟大的人生。这部作品穿透力和感染力极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永久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