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师者园地
生如夏花之绚烂
——论林黛玉的极致人生(一)
郑东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集中体现了深层的精神追求,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互融溶。赞美了生命的自由、平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悲情与灵性,伴随着孤独与抗争。但她的人生恰恰因悲愤而充盈,因孤独而丰盛。生而绚烂,死而静美,达到了人生的极致。极致是指最佳的意境与情趣。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林黛玉的极致人生:
一、黛玉之美。林黛玉不是普通人,她是从天上下来的,故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之说。“世外仙姝”、“绛珠仙子”、“潇湘妃子”都是她的美称。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生在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具有草的特质:看似柔弱,实则顽强。正如她的容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愁、娇、喘、弱、病”,如果用这些词来形容女子的美,那一定属于“病态美学”范畴。以“病”为美,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认知,最早源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贾宝玉给黛玉起了个表字叫“颦颦”,就是赞黛玉美若“西施”。林黛玉一进大观园,荣国府内宅女眷对她的评价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黛玉草胎本质,得换人形,故自称“草木之人”。她的美超凡脱俗,世间金玉不足谓其贵,只有山水、花草、诗词,才是她的风姿。所以宝玉眼中的黛玉是:“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便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见黛玉之美,美奂绝伦。她的“香气”,是“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的生成。审美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生命现象。味觉审美恰恰是同人类的生命本能结合得最为密切的审美活动。香气美学,是用香气表达故事。古代有许多以“香气”为美的美女:西施、杨贵妃、香妃等。明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名花和美女,都有天然的香味。而天姿国色的美女,则必有上天赐予的奇妙体香。”《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黛玉面对面躺着,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子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笑道:“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说:“难道我这是奇香不成?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接着黛玉又问:“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这又引出了薛宝钗的“冷香”。黛玉、宝钗都有体香,都是美人,但区别在于薛宝钗的冷香,药力所为,人为炮制;林黛玉的奇香,天然合成,浑然一体。黛玉之美,美在天性,耿介孤高,自由随心,捍卫自己的尊严,坚定不移。第七回“送宫花黛玉怒怼周瑞家”: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自去,无话。”自此,一个冷艳不可冒犯的黛玉形象跃然纸上。黛玉之美,美在自然,风流袅娜,冰清玉洁,忠于她的爱情,至死不渝。林黛玉最怜惜花,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貌美如花,还有对美的独到见识。她认为花埋土里最干净,每年花神节,都要去建“花冢”。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深知自己宛如花儿般的命运,艳丽而脆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即便这样,自己也要像花儿一样,清清白白地活,干干净净地去。可见黛玉葬花,其实也是在葬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宁不心碎肠断!”“宝玉听了,不觉恸倒山坡之上。”“黛玉葬花”是真切的人生告白,如泣如诉,凄美幽香;是美妙的爱情宣言,如诗如画,绵延悠长。难怪宝玉赞美她是“真正的香玉”,黛玉之美,美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