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聚焦 “大好河山璀璨今昔”系列报道①

一座城,蕴藏着文化发展的密码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文化 2023年11月16日

涿鹿黄帝城 武殿森 摄

元中都遗址 武殿森 摄

代王城遗址 武殿森 摄

编者按:塞外明珠,雄浑辽阔。桑干河畔,沐浴光辉。

这里是大好河山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交界,与北京山同脉、水同源。著名作家丁玲笔下波澜不惊的桑干河,由西向东横贯张家口,滋养着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孕育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守护着京华大地的承平盛世,也见证着张家口因长城而建、因茶道而兴、因冬奥而闻名的沧桑巨变。如今,这方热土在太阳的照耀下,展现出蓬勃生机和灿烂未来。

我们将以“大好河山璀璨今昔”为主题,从厚重的文化、英雄的城市、灿烂的未来等来展示大好河山张家口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郝莹玉

张家口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华夏文明之祖黄帝在这里征战合符,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开启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蔚县代王城遗址在呼啸的北风中竭力让2500余年前辉煌不被时光湮灭。张北元中都遗址公园是我省历史上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谱写着700多年前苍狼汉韵的一曲颂歌……

千古文明开涿鹿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据《归藏》《山海经》《逸周书》及《史记》载,涿鹿一带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涿鹿一带发生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轩辕黄帝擒蚩尤、伏炎帝之后,统一华夏,合符釜山,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涿鹿为联合国评定的“千年古县”。现代著名作家丁玲曾以涿鹿温泉屯土改为背景创作了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千古文明开涿鹿”,这一论断出自陈穉常先生力作《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二回的标题,并得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肯定,是学术界研究“涿鹿”在中国上古史中地位的重要参照。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篇即叙黄帝事,而黄帝的功业之一,正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以及“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有此记载之后,发生在“涿鹿之野”“涿鹿之阿”的故事,成为中华文明叙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涿鹿县矾山镇,距涿鹿县城40余公里,辖区内有黄帝城遗址,相传为黄帝擒杀蚩尤后,“邑于涿鹿之阿”的“华夏第一都”。

“涿鹿”的诸多史学之谜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涿鹿之战”了。关于这场传说中的“上古大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振豪看来,张家口市涿鹿县及其周围地区,地处蒙古高原东南缘坝下及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相交的山前草原过渡地带,是古代人类南北东西纵横交流融汇的重要活动舞台。在此发生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并最终促成了炎黄等联盟关系的形成。因此,这类战争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有推动文明进程的作用,由此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动力。

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用“百川入海”形容中华民族形成早期的特点,他指出,这种融汇的前提,正是“满天星斗”的部族不断地交往、交流和交融,“和”“合”“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必然路径。

“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碰撞交融,是最重要的第一个。从此意义上讲,‘千古文明开涿鹿’是有道理的。”李俊清说。

苍狼汉韵元中都

透过残缺的夯土宫墙望去,一幢巍峨壮丽的古代宫殿扑面而来。这是由元中都真实的遗迹,与经过考古论证的中心大殿复原图叠合而成,元中都曾经的辉煌与岁月沧桑融为一体。图上中心大殿再现了元代宫殿建筑的风貌,它们主要描摹北宋汴京宫殿而建,在这一点上可称汉文化的追随者,明清以后,这类“工字殿”难得一见。

蒙元王朝曾有四座都城,分别是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以及中都。其中,中都营建最晚,存世也最短。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即位不久的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但是,这座城究竟在何方呢?

1980年夏天,张北一中语文教师尹自先到馒头营乡,当地老百姓俗称“白城子”的废墟寻古。他爬上高出地面三米多的高台,四方景色尽收眼底,高台内残存着数个磨扇大的柱基石和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残体,以及琉璃瓦和滴水檐残片等。

“北羊城是牲畜交易场所,建筑构件怎会这么高级?”当时,这处废墟尚立有“北羊城”标识,尹自先抚摸着拣到的金丝楠木片不断追问。此后,他又多次探访这处废墟,并通过翻阅《口北三厅志》《察哈尔省通志》《辽史》《金史》等资料,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白城子难道是湮没在历史迷雾中的元中都?”

1982年初,尹自先在《张家口日报》发表《元代中都白城子》一文,提出“此城实为元代中都遗址”。1987年,尹自先任《张北县志》主编,他受邀撰写的《白城子说》发表在当时《河北地方志》第二期,进一步论述此城为元中都而非北羊城。199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北县志》收录了尹自先撰写的《白城子说——兼订〈口北三厅志〉〈察哈尔省通志〉〈张北县志〉》一文,主要从历史学、方志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可视为数年来探究辨析的一次总结。

史料判定,替代不了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考证。但这些研究却引起越来越多历史学者、考古学家的关注和讨论,以及省级文物工作者的调查参与,直至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社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了20世纪末元中都遗址考古的真正到来。

元中都遗址,位于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

在湮没于历史烽烟700多年后,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地处塞外边城张家口的元中都遗址最终入选,成为我省历史上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对于我省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无疑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该遗址曾被列入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11月公布的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元中都遗址又被列入“展示提升工程”。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今天,我们站在隐蔽于茫茫原野的元代都城遗址,想象着这座塞北荒凉的孤城,曾经拥有过怎样的豪华奢侈,以及它那如昙花绽放般的短暂历史。如今,它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迎来更多的有缘人,让世人走进700年前的蒙元帝国。

代国都城代王城

代王城,位于蔚州古城东二十里处。漫步在这片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那残存的古城遗址上、从那一个个汉代封土墓堆上,我们能够感到它历史的悠久与厚重。拨开古远的封尘,穿过历史的迷雾,几千年前的代王城——代国的都城,却是另一番模样:城郭辽远,城墙高大,殿宇林立,市井繁华……从商初建代,到北周始置蔚州,代王城作为国都、郡府的时间长达2500多年。

蔚县代王城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周围就是代王城遗址。立身代王城遗址上,远处可见东西横亘山余脉,构成一道天然屏障,那里唯有“太行八经”之一的飞孤峪可以连通南北。脚下有绕城淌过的壶流河,似乎在诉说生生不息的故事。

如今人们提起代王城,大都知道它曾经是代国的都城,但许多人或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代王城曾经是五个“代国”的都城。

代国历史最长的要算商至春秋这一阶段,从商汤封代到战国初期赵襄子灭代。当然,关于代国的建立时间现在是有争议的,如有人认为代国建立于春秋时期,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代国建立于商朝初年,是商汤所封之国,与商人同姓。明代蔚州籍诗人尹耕曾在《代国考》中指出“山北之代,旧国也,始于商汤,历代因之。”尹耕所处的明代虽然距商周时期尚远,但其考据有所依据,是可信的。而且新中国成立后对蔚县多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据考古资料表明,蔚县这片土地既有夏文化遗存,也有不少早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当然,限于历史的久远,代国从商初建国到春秋战国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许多史实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洞见了,但这方土地还在,“代王城”的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站在古代国的土地上,令人内心不由自主生发一种沧海桑田的悲凉感。正像五百年前尹耕登临代国故土时所抒发的那样:“王喜城边古废丘,金波泉涌夹城流。时危异姓能安汉,事去诸刘独拜侯。鼙鼓几遭豺虎急,山川曾入犬羊羞。石郎可是无长虑,直割燕云十六州。”

当今的代王城,只是蔚县众多乡镇里一个普通的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历史已矣,当我们从历史的烟云中回首,一切过往已烟消云散,我们面对的是古代国的土地,依然遗迹众多的代王城。我们现在说蔚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外来人往往惊诧于蔚县现存的八百古堡、古庙、古戏楼,但实际上这些明清的古建筑历史只有几百年,真正称得上悠久、厚重的还要数代王城,这座曾经的代国都城。

古代国虽然早已覆灭,但仍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址。如今的代王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有古代国都城城垣,战国和汉朝时的古遗址、宫殿区、古道路、王室贵族墓葬群等众多的古文化遗迹,当然还有现在保存较好的许多明清古建筑。这些宝藏都使代王城在蔚县诸多乡镇里闪现出熠熠生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