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的节日

重阳,传统亲情的守望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3年10月23日

本报记者 郝莹玉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黄花万里,乡心一片。

重阳节,约始于战国时期,自魏晋氛围渐浓,至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各式传统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耕文化中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与时节、物候,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因此,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日“踏春”一样,是家族倾室而出的好日子。相传古代重阳这天,一家老少都要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西京杂记》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阖家团圆、祈福祈寿,这大概是重阳最质朴的模样。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越是重视祭祀的节日,越是有着“孝”“敬”文化的位置。在中华传统价值体系里,祖先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推而广之,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人伦逻辑里,长辈是值得尊敬并感恩的。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羊跪乳、鸦反哺,从千百年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千百年后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今时今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重阳文化加持之下,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与传承。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不吝笔墨。“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唐代诗人杨衡《九日》在屈原笔下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说,到了重阳时节,碧空高远而又富有情韵,人们在赏菊的同时,与亲友相聚,同饮清香无比的菊花酒,并吟诗作赋,“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确实别有一番情趣。“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秋风过后,草木就要凋零,而此时菊花开得正灿,“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盛开的菊花成为秋日里最绚丽的风景。

重阳,是传统亲情的守望。在这里有“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的陪伴,有“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模样。秋韵正浓,年华未老,让我们与家人朋友一道,共同感受重阳佳节的温润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