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师者园地
他人之眼看宝玉(二)
郑东
曹雪芹借《西江月》二词,这样批注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为宝玉下考语的词,如果用贾政的眼睛看宝玉,定为正语;而在王夫人的眼里,这不过如一般母亲在谈起她的宝贝孩子一样,带着微笑在那里责备,这孩子的确有点顽皮、淘气,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处,不但可以原谅,有时反倒显出他的可爱。
薛宝钗送给宝玉二个绰号:“无事忙”、“富贵闲人”。在宝钗的眼中,宝玉平时的忙碌不过是在做无用功,而且当危机感越来越重时,他更是要及时行乐、尽情享受。贾宝玉在神话世界里是大荒山女娲补天的遗石,是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在现实世界中,贾宝玉是一个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的没落少年,他更多的是一个感情和心灵的形象。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贾宝玉有不同的评价。正像许多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曹雪芹也是为了理想而不断自我否定的人。通过贾宝玉,他艺术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是人类一切高尚情感以及一切高尚行为的死敌。因此在贾宝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家强烈的倾向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精密地分析有创造力的天才作家的作品,你常常在它们里面发现强烈倾向性的特点。”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以及他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爱情悲剧等,曾经不止一次唤起我们的同情、共鸣与思考。几个世纪以来,贾宝玉这一形象不知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脂砚斋说:“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连这位被称为与作者同时人,目击种种事的人,都感到大惑不解,何况我们?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贾宝玉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面的,《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我们何必一概而论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和探索从远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用我们的眼去察看,用我们的脑去搜索,用我们的心去感悟,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向前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