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粽子的P K

张家口日报 04版长城·作品 2023年06月23日

王宸胤

一年一度端午到,粽子P K正当时。

来自“南派代表队”的肉粽子闪着油亮的光,咸鲜的肉香是“招牌主打”,来自“北派代表队”的蜜枣粽子口感清甜,蘸上白糖,一口咬下去,别有一番清新。

小小粽子,咋就吃出了“南北大战”?这还真跟粽子的起源有关。

可以肯定一点,粽子,确实起源于长江以南。后世流传最广的说法,端午食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这真的是个美丽的误读。

首先,我们现在所食的“粽子”,又名“角黍”,其产生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而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所以“角黍”比屈原的故事早了几百年。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曰角黍。”这是最早有关粽子的文献记载。通过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粽子用菰叶包米而成,外形有角,故名角黍。粽子最初应当是夏至的食品,因为夏至多与端午重合,所以逐渐成为端午流行食品。唐宋时期,苏州等地仍然夏至吃粽子。北宋时,苏颂在《图经本草》记安徽“池阳风俗,不喜端午,而重夏至,以角黍舒雁往还,谓之朝节。”

其次,屈原的故事首先在汨罗江一带流传,楚人在五月初五纪念屈原的时候,往汨罗江里投的“粽子”并不是角黍,那投的是什么呢?古籍记载“楚人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是不是想起了现在有时还会在街上见到的“竹筒粽子”?其实至今,湖南沅湘流域的粽子仍然是这种筒粽。

那么在屈原的故事中,“竹筒粽子”怎么就变成了“角黍”呢?梁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指出“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江一带的遗风。”可见,汨罗江一带的百姓很早就带五色丝及楝叶,因为在当地人看来,这两种物品具有避邪之力,能守卫神馔,而神馔是用来祭水神的。因为屈原的精神感召力过于强大,后世逐渐将这些原本并不相关的习俗混合在一起,幻化出一个新的美丽传说,也为我们留下了端午这个节日。

现在,该来说说粽子南北大战的事了。

隋唐时,角黍已流行于北方,并将其法定为端午节日食品。从此,不断翻新的粽子可谓南北中国人的美食。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称为碱水粽;名士风流的晋代,包粽子也脑洞大开,原料中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肉粽子、赤豆粽子、红枣粽子等都出现了;宋朝时还有“蜜饯粽”。粽子的“甜咸大战”“南北大战”也打响了。

时下,你若走进超市就会发现:南派粽子仍以大肉粽、梅干菜肉粽为主打,真空密封再配以礼盒包装,妥妥占据C位。五芳斋、稻香村、凤凰人家、思念、三全等品牌的导购争先力推“当家招牌”,有的品牌还推出了“清真粽子”,真是想得周到啊。

细心的顾客可能会发现:超市里,和南派粽子“配套”搭售的是咸鸭蛋,这又是怎么个来历?不得不说,这是江南饮食文化的成功输出。南方的端午很热,他们认为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江南等地“过端午,吃粽子、食五黄”的习俗中,“五黄”之一就是咸鸭蛋,另外四个分别是黄瓜、黄鱼、黄鳝、雄黄酒。

北派粽子也不甘示弱,占据了地利优势,北派粽子主打的是“生鲜牌”。在超市现做现卖的“主食厨房”区域,小枣粽、蜜枣粽新鲜出炉,带着温热和黏糯,让人馋得流口水。如果是在街头巷尾,就可以随手买一个,剥开粽叶边走边吃,那美妙滋味可不是真空包装的粽子能比的。也许正因如此,在南派粽子强劲攻势下,张家口本地人仍然愿意为儿时的味道留一方天地。

愿你的这个端午,南北皆宜粽角香,始知情意共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