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往事如歌

责任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作品 2023年05月23日

王占江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几个人时常会像浪花一样翻起——高月英便是其中的一个。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进了附属医院当锅炉工。锅炉房的斜对面有间平房,常见一个女人出入于这个房间。这个女人约三十七八岁,身材瘦小,衣着朴素,像个乡下人。我问师博,这个女人是干什么的?师傅说,她是送辅料的,叫高月英。不过你可不能小瞧她,抗美援朝时期,为救治从朝鲜战场转送回来的受伤志愿军官兵,当时的察哈尔省军区总医院在涿鹿建了一个专门救治这些官兵的疗养院,她就是这个疗养院的首批护理工之一,还曾被授予过模范护理员的称号。

我和高月英的认识很偶然,有次我去开水房打开水,看到她正提着一桶开水往出走,门口有一片冰,我怕她滑倒,就帮她提到了无冰之处,她感激地说了声谢谢。由此,我们就认识了。

她的工作,是在每天上班前的一个小时,把头一天准备好的辅料(医疗用品)送到病房楼四楼的外科及其他科室。那时没有电梯,得往上背,那一大袋子辅料至少有四五十斤,又鼓鼓囊囊的,她往上背时,只能看见一个大袋子在移动,却看不见人。

一天晚上,我夜班时快到8点看到她的房间还亮着灯。我走过去从窗户一看,她正全神贯注地在磨一个针头;一只手的指头将针头压在一块磨板上,一只手捏着针头的尾部抽磨,动作很缓慢;一会儿,一只手又用一块布将针头夹住,一只手捏着针头的尾部继续在布里抽磨,一会儿,又拿起一个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所磨的那个针头,观察一会儿又接着磨。我很奇怪:这么晚不回家,磨针头干啥?正疑惑间,她后面的举动令我大吃一惊:她把磨好的针头放入一堆针头中,又随意拿起其中的一个,猛地扎进了自己的小臂……

我走了进去,借助一番闲聊,解开了心中的疑惑:那时的针头不是一次性的,要反复使用,除了蒸煮消毒之外,每个针头使用两三次还得磨,为的是使针头保持锋锐,使针头能迅速地扎入皮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今天的针头多,为不影响明天的使用,必须得磨完;磨时不用推拉的方式而用抽磨的方式,是为了使针头既能磨得锋锐又不受损坏;在磨板上磨后又在布上磨,是为了使针头光滑无痕。明白了这些我又问,为什么要用针扎自己呢?她说,针头是否磨得锋锐光滑,光凭眼睛是很难看出来的,随意从磨好的针头中抽取一个扎一下自己,是为了检验所磨的是否都锋锐光滑了。

我心中不由得一震。刹那间,她那瘦小的身子在我眼前高大了,大得像一座巍峨的山。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懂了“责任”这两个字的含意,明白了这两个字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