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时评

电影节:一道文化风向标

张家口日报 07版长城·文化 2023年05月18日

本报记者 郝莹玉

前不久,在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同台竞技,专业人士探讨电影产业发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历经十三载,北影节日益成为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不仅为电影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更成为一道文化风向标。

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中国的电影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各类电影节展遍地开花,已经形成了丰富体系。其中,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创立的时间较早。在国内没有先例借鉴的情况下,它们勇于吃螃蟹,尝试搭建起世界电影精品评奖展映的舞台,为观众展示世界电影的最新成就。经过多年的摸索,这两个电影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品牌,成为影迷熟知的“光影盛宴”。

除了国际电影节,中国还活跃着一批聚焦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国内电影节。其中最“老牌”的当属长春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这两个电影节均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牌特色,在形塑中国电影文化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中国电影节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电影节里不只有丰厚的历史积淀,还有浓郁的青春气息,比如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代表的大学生电影节。青年群体是当下电影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影文化又与生俱来地带有浓郁的青年文化特色。因此,以高校为核心搭建,讲求“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大学生电影节就像一道文化风向标,对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的形塑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电影节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对中国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国际电影节连续多年在“北京展映”的“修复经典”单元进行经典电影的修复放映活动,让诞生于百十年前的时代经典实现“修旧如旧”的蝶变,以崭新面貌重新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风雨之夜》的放映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部1925年出品的电影消失数十年后,人们在日本发现了胶片拷贝。“北京展映”不仅让观众在大银幕上一睹此片真容,还安排现场配乐等环节,多方位展示影片的动人魅力。上海国际电影节自2014年首创“4K修复”单元以来,本着展示世界电影修复最高技术与最新成果的理念,向观众介绍了一批电影修复精品,让中国电影文化遗产的“香氛”充溢申城,影迷一时间奔走相告,传为美谈。

除了胶片修复、放映以外,还有一些电影地标本身就是重要的电影文化遗产,跟特定的电影节展相结合,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建成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已成为多届长春电影节开闭幕式的指定场地,曾多次举办相关的电影文化活动,向公众展示了新中国电影摇篮的历史底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电影修复、经典电影重映、电影旧址博物馆开放等活动,宝贵的中国电影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而这些电影文化遗产又在空间上搭起了电影交流的平台,在时间上构建起了电影史的坐标,使中国电影优秀传统的文脉得到了传承。

电影节展终会落幕,但电影文化的丰富实践永不停歇。应当说,网络空间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也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生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