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地名史话

隐匿的“营城子”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读史 2023年05月18日

杨润平

张家口营城子,曾是一道风景。

一百多年前,清朝一位高官出使外蒙古,写下《张垣八景诗》。营城子,“辽东闻有团城子,此地依然也驻兵。今日四围添细柳,森严可似亚夫营。”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忠诚国家,治军严整,屯兵于细柳营,捍卫北疆安宁。作者原注“察哈尔左翼旗营距此不远”。

如今,你知道“营城子街”、“营城子社区”,却找不到营城子的旧址,更不知道它曾经的森严与繁华。

营驻兵,城居民,营城子就是兵营之城。

清朝入关后,满洲族不过百万人口,中原汉族人有好几亿。为统制广大地方,清廷建立八旗军驻防制度。禁旅八旗精锐集中京师,驻防八旗军分布于各大省会、重要城镇、水陆要冲、边疆海防。张家口是最先设定的驻防点之一。

顺治二年(1645)张家口驻防八旗设“守御2,兵额24”。兵营例则“每防御8间,笔贴式6间,甲兵2间,于上堡(即来远堡)官房内拨给。”驻防八旗之外,还有绿营军宣化镇,张家口有营。

康熙二十年(1681),张家口驻防八旗“来远堡添设总管1员,防御6员,负责境门一应出入事宜。”“添设甲兵140名。”乾隆四年(1739)又“添设满兵140名。”驻防八旗官兵已达300多人。

驻军有营房,官兵需住宅。来远堡不够住,只能撤出城外,“拨给添设官兵房地之处”。张家口东西太平山夹峙,清水河南流,可供选择的造新城处,只有来远堡南的空旷地。

乾隆七年《万全县志》附“张家口上堡图”。来远堡东南“营城子”处有城楼标记。营区设围墙,就是一座小城。有营房、仓库、官兵住宅,还有街道和店铺。清朝八旗驻防城市多建“满城”,把驻防八旗及家眷与城外汉族居民隔离开,以保留满洲族特色和八旗军队的战斗力。

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廷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兼辖驻防兵丁,控扼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三个通往蒙古地区的重要关口。张家口驻防八旗扩充规模,有“催领马甲”1020名,“养育兵”(预备役)20名。驻防八旗官员几十名。八旗官兵及其家眷逐年增添,很快就超过一万人。

当年新建都统衙门、副都统衙门,诸多军械、仓库。营城子住不下,就另辟营城子南面和西面空地建设新营区。从此有了张家口驻防八旗的上东营、下东营,上蒙古营、下蒙古营。大规模圈占土地,营建“满城”的时代已经过去,张家口各营区只能划定范围各自筑墙。

张家口是山间小盆地,山高河道窄,雨后洪水多发。洪峰超过正常流量百倍以上。洪水冲脱清水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泛滥,冲毁城垣、房屋和街道,市成泽国,商民损失严重,营房也不例外。

为防患洪水,张家口常年筑坝、护坝、修坝。有大境坝、朝阳坝、头道坝、二道坝、三道坝,西沙河坝、黑石坝等。致使营房被冲毁,军人房屋倒塌的大洪水防不胜防。于是,堤坝替代了坍塌的营城墙垣,来远堡以南,都统衙署、军械仓库、驻防八旗营房、旗人住宅,基本成为满洲人(八旗驻防)的特区,营城子处在这区域中心。

从明朝起,张家口就是“互市”之城,对草原蒙古民族贸易的中心。张家口至库伦的军台、商路,在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雍正五年(1727),清朝与俄罗斯签订《恰克图条约》,商路贸易延展到俄罗斯。张家口的经济地位提升,每年有价值数亿两白银的贸易活动,清朝大境门的税收就超过6万两白银。

商人、手工业者、运输工人汇集于张家口。大境门内外店铺鳞次栉比,人口激增,住房难求。巨额商业利润诱使满洲族官员纷纷入股分红,士兵及其家眷也参与其中。原有的营城、营区逐渐被商贸活动所浸染,上下东营、蒙古营周边建起商业街区,商品经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此时,营城子就只剩下个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