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地名史话
古城宣化
![]() |
宣化镇朔楼(鼓楼) |
颜诚
历史悠久的宣化在行政建置和名称都有过多次变更,《宣化县新志·大事记》开篇称:“宣化,古之战争地也。曰郡,曰州,曰府,曰卫,至清初而始名之曰县。沿革既殊,名称亦异,……较他县为最古,亦较他县为最多”。
自古以来,宣化先后更改过十几个名称,如:战国、秦名“上谷、沮阳”,汉名“下落”,晋、魏名“东燕州、广宁”,隋名“涿郡”,唐名“雄武、武州、文德”,辽名“归化”,金名“宣化、宣德”,元名“宣宁、宣德、顺宁”,明曰“宣府”,清初定名“宣化”,可见更名之频繁。
历史进程中很多地名都在不断地变更着,地理环境、经济开发、政治宣扬、军事征服、民族迁徙、疆域易主、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国号变更、社会变革、甚至自然灾害等等,都是影响地名变更的重要因素。
“上谷”、“东燕州”是根据地理环境在“山谷之上”和“燕国属地”定名;“归化”是民族征战,疆域易主改名;“雄武军、宣府镇”是特殊的军事建制;“顺宁”是因发生大地震而改名。历史上各时期名称的含义也各有不同,“广宁”寓意着广阔安宁;“武州”指的是用兵之地;“归化”是军事征服后的归顺同化;“文德、宣德”是宣扬文治德政,“顺宁”是平顺和安宁之意。
见于史料最早使用“宣化”名称的是金代。据《金史·世宗本纪》记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攻克(辽)归化州,大定七年(1167年)更为宣化州,八年复更为宣德。”。究其原因,在《金史·五行志》中找到了答案:“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甲子,宣德大风雨雹,广十里,长六十里,稼禾尽毁,人畜伤亡”。据说当时冰雹大如鸡卵,平地水深三尺,房屋倒塌无数,人畜伤亡惨重。朝廷派了出钦差大臣前来赈灾,发放粮食,安抚灾民,并将仅使用一年的宣化州名称改为宣德州,又将文德县的名称改为宣德县。这是宣化历史上第一次因自然灾害改变名称。
“宣化”名称的再次使用则是清代了。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赋政,上疏朝廷,废除宣府镇、卫、所建制。据《清实录·卷一五八》记载:“康熙三十二年,癸未,吏部、兵部奉旨依议,直隶巡抚郭世隆疏言:宣府卫制年久,应无庸议。……宜裁十卫。除延庆、保安二州外,改设一府、八县、七驿,俱设文官管理,似与地方有益”。宣化之名其意“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康熙皇帝“应如所请,从之。”御笔朱批准奏定名“宣化”,并沿用至今。这与清代统治者“内外一统,民族共融”的理念相辅相成。
研究宣化的建城的年代和宣化名称的演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宣化的历史,利用于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美丽新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