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复活’封存的记忆聆听文明的回声”考古纪实系列报道之元中都遗址(中)

风雪中都

张家口日报 06版长城·读史 2023年03月30日

元中都遗址鸟瞰图

遗址出土文物——脊兽

元中都出土的螭首

元中都博物馆内的复原沙盘

文化新旅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27岁的元武宗下令“建行宫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元武宗是谁?他为什么在忽必烈确定两都制(即上都和大都)之后,还要大兴土木修建中都?

何为中都?历史上的元朝究竟有几座都城?为建中都,元武宗治下的军民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规模宏大的元中都又是怎样从帝都降格为行宫的?

关于元中都,历史的谜云实在太多,本期,我们就从它的建立开始,重新寻找那座“失落之城”……

本报记者 王宸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千古传唱,但很少有人知道,身为监察御史的张养浩正是因为对兴建中都等劳民伤财的做法直言进谏而被罢官。

蒙元四都——

两都之外有两都

元朝都城,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位于今天北京城内的元大都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这也是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确立的“两都制”中的元朝最重要的两座都城。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但实际上,“元大都”在至元九年之前,一直被命名为“中都”。而整个元朝,曾先后建立了四座都城。

最早被确立为都城的是哈剌和林,该地址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据记载,早在1220年,成吉思汗“定都和林”,但当时忙于征战,并未对哈剌和林进行都城的相关建设。直到1235年,即窝阔台汗七年,哈剌和林才开展了相关建设。据南京大学蒙元史研究专家陈得芝先生考证,哈剌和林城市规模较小,城中没有皇城,只有宫城。

忽必烈即位后,认识到以哈剌和林为都城无法适应新统治形式的需要,于是,元上都出现了。

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建城,命名为开平。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考虑将此城作为新的都城。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并进行扩建。此后百余年,上都一直是元朝重要的都城,哈剌和林则是漠北的重要城市。

和上都相对应的是“中都”。这里的中都是指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将燕京改名而来的“中都”。这座都城因叠压在今北京城下无法考古发掘,但忽必烈对它最为重视

从1267年开始,忽必烈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刘秉忠领命在燕京附近建造一座新城,这座新城由皇城、宫城、外城三重组成,城内设有明确的中轴线,街道布局规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271年,忽必烈建立汉式国号“大元”。

1272年,“中都”更名为“大都”。

1274年正月初一,忽必烈登临初步竣工的大都皇城宫殿,接受百官朝贺。

1276年,气势宏伟的大都城建成。

至此,元朝的都城建设已经完毕,那么位于张北的“中都”是怎么来的呢?

大兴土木——

兴亡皆是百姓苦

元代汗位继承,是一种奇特的蒙汉杂糅的方式——嫡长子继承与“忽里台”大会公推大汗的双轨制,可最终,往往是军事实力决定候选人。

1307年,元成宗死,无子,镇守漠北的孛儿只斤·海山以奔丧为名,兵分三路南下,驻足野狐岭,迫使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拱手让出刚抢到的皇帝宝座。为避免兄弟相斗,在兄弟俩的母亲斡旋之下,双方约定皇位“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史书对此美饰为“武仁授受”。

登基不过数日,这位27岁的元武宗,迫不及待地决意在上都和大都之间营建一座新的都城——中都,地点就在今张北县野狐岭附近。

为了修建中都,元武宗可谓煞费苦心且不惜代价。他不仅将工部的派出机构直接设在修建地,还在次年正月,派遣侍卫亲军两万余人前去建造中都,至于工匠和劳动力,不可计数。

不仅如此,元武宗还从行政、军事、供应等各个方面提升中都的地位。行政级别上,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只有大都、上都设都总管府。元武宗将中都所在的隆兴路总管府一跃擢升为“中都留守司兼开平路都总管府”,和大都、上都并列;军事上,建立与上都一样的“虎贲司”,保卫中都的安全;供应上,中都设有和大都职能相同的“万亿库”和“光禄寺”,不仅掌管各种财物,还负责供应宫廷和皇室所需的酒。

这就难怪为什么中都能修建得那么宏大而且精美,元武宗几乎是在以倾国之力建设这座他心目中的“最美都城”。

不到一年,中都的宫城已经建成。和如此神速的工程进度相对照的是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和当地百姓死于非命。即使中书省以蝗灾遍野、百姓难以度日为理由,请求“罢其役”,武宗也依然坚决不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元武宗对修建中都如此苦心孤诣?

昙花一现——

未完成却变行宫

对元武宗而言,除了野狐岭是“龙兴”之地这一理由,建设中都还有没有更现实的需求呢?让我们将视线重新放回到元朝版图上。

早在1211年,成吉思汗挥师南下,以不足十万人马大败金军四十万,史称“野狐岭之战”。自此开始,抚州路就成为从中原前往草原的必由之路。后来,抚州道成为通往漠北的驿路正道。野狐岭不仅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点,还是汉地驿站与蒙古驿站的分界点,这条驿道后来被称为“孛老站道”。

两都制确立后,从大都前往上都,有四条道路,西道就是原来的“孛老站道”。因为皇帝每年“东出西还”,所以从上都返回时必走西道。这里地利形胜——东、北两面是广阔草原;西靠狼尾巴山;南临野狐岭,是燕山阴山会合部的一座天然山口;西北不远处有鸳鸯泊,是坝上最大的湖泊。相比于上都,中都更偏西,位于草原边缘,向南可居高临下钳制华北平原,向西北可联络和镇守草原游牧民族各部。空间布局上,在此建都,既可成为上都和大都之间的联络点和支撑点,还可以构成一个更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网络。

元武宗的选址,显然是考虑了这些现实因素,然而,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这座都城的彻底竣工。1311年正月,正值壮年的武宗死在大都。

元武宗在位期间,为建设中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死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随即,元仁宗以财力不足为由下令停止建造中都,并退还为修建城外宫廷苑囿而占据的大量民田。仁宗不仅撤销了中都留守司,还将“开平路都总管府”恢复为“隆兴路总管府”。没过多久,又改名为兴和路。

1312年7月,撤销中都工作进入到收尾阶段,原来为供应宫廷所需的内币、金银器也都收归大都。

至此,中都,从都城降级为行宫。后来,这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件?这座气宇轩昂的皇家行宫究竟是怎么“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在21世纪的阳光下,它又迎来了怎样的新生?

更多精彩,尽在下期,敬请期待!

为满足广大读者对考古纪实系列的阅读热情,本报自即日起推出“文明回声”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系列报道的专题链接,更多精彩,等您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