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史趣话
秤的故事
田鑫
“杆秤谜语”,为我们完整地保留了“杆秤”这一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
曾几何时,秤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既然如此,秤的制作也颇有讲究。当然,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现年54岁的怀安城永宁街村民吴德,1991年高中毕业后,拜师其姑父门下,学习制秤手艺。因为其聪明悟性好,不到十日就学会制秤原理,回家自制自卖,曾干了五年多。
吴德介绍说,制作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精细盘算要42道程序,但主要工序可以归纳为12道。所需的工具包括木匠、铁匠的所有工具,而且涉及到杠杆、平衡的几何原理。制作一杆秤,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先说选料,必须是硬质灌木,俗称“白蜡杆”,它质地坚硬,且有韧性,是上等的制秤材料。辅配料包括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盘、钢筋等。颜料有石灰、皂矾、五倍子等。制杆工具包括锯、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电钻、步弓子。上色工具有毛刷、一般盛染液及水洗器皿。还有铁匠工具,包括红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均与铁匠相同。因此,制秤人还得具备铁匠技艺,会打制铁秤钩。
制作时,大体分刨秤杆、定“叨口”、安“叨子”、铜皮包焊,安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秤杆施染着色,修整抛光以及辅助工艺。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工具设备及其技术均与铁匠相同。
秤砣的大小与秤的大小还要成正比。如:30斤秤,秤砣为750克;20斤的秤,秤砣为500克;而用步弓子确定秤星,也是固定的。30斤秤为72步,20斤秤为60步。这样,才能够精密。生意人若在制作时玩手脚,秤砣份量比正常的做得稍轻一些,称出的分两就比本来的多;否则,称出的分两就少。因此,过去生意人,坑害顾客,一般就是出售时用较轻的秤砣;收购时用较重的秤砣。这些缺德的事情,有损职业道德。
事实上,不管是什么“秤”,纵然电子秤,只要心术不正,“心”不公平,也会弄虚作假,自然就不会称出准确的重量。因此,诚信经营,以诚为上,信字居先,是“秤”的最深层次的精神体现。
吴德还说,1991年,制作一杆30斤的秤,成本两元,卖五元,获利三元。但是,制作十分繁琐,一天也就至多制作六杆秤,利润二十元左右,还需要走街串巷,或骑自行车到周围村庄沿街叫卖,太辛苦。并且刚开始,手艺不精,制作出来的秤,长短不齐,有的像烧火棍,秤盘也不美观,只好降价出售。到后来,时兴托盘秤,杆秤渐次淘汰。
如今电子秤已经普及,杆秤制作技艺即将失传。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使用起来,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但愿杆秤渐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制秤这门技艺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