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化新旅 “‘复活’封存的记忆聆听文明的回声”考古纪实系列报道之崇礼太子城遗址
行宫·盛世
![]() |
太子城遗址鸟瞰图 |
![]() |
遗址出土文物铜坐龙 |
![]() |
游客参观太子城遗址博物馆 |
![]() |
雪落太子城遗址宫墙 |
在崇礼,沿袭了数百年的太子城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中,本地人口耳相传,约略知道这里跟“太子”有关系,可是究竟跟哪一朝哪一代的哪位太子有何关系,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太子城,真的住过太子吗?如果住过,那时的宫殿长什么样子?又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当冰雪覆盖下的皇家行宫因缘际会了冬奥会,冬奥村的选址难题该如何解决呢?
所有的答案都从一个传说开始……
本报记者 王宸胤 摄影 武殿森
十几年前,记者在崇礼采访时就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崇礼,滑雪历史悠久,辽代的太子就在这里滑雪,要不咋有个村叫“太子城村”呢?
太子是谁
2011年,记者在崇礼四台嘴乡采访蔬菜种植,误打误撞碰上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史专家,他煞有介事给记者讲起了太子城村的历史,职业习惯让记者一路追问:辽代的哪位太子在这里滑雪?他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后来他怎么不来了?
听我如此问,文史专家连连摇头,他的回答记者至今都记得——“1978年文物调查的时候,太子城村南出土过白釉、黑釉瓷碗瓷瓶残片,当时推测约为辽金时期,可是到底是辽还是金,很难区别,故事是一代代村民传下来的。”
2015年,申冬奥成功后,听说太子城村被规划为冬奥村,将整体搬迁,记者心想:看来“太子城村”和“太子”无关。
2017年,根据考古先行原则,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时为崇礼区文广新局)等单位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进入太子城遗址,依惯例开启勘察,一座失落之城竟渐渐浮出——
瓦当、滴水、筒板瓦、凤鸟、龙首脊饰、门钉、铁钉、铁蒺藜、瓷器残片……大量的长条素面砖和沟纹方砖上戳印有“内”字,有的灰砖还有“官”“宫”字样,钻探中还发现一铜鎏金小龙头饰件,瓷器以白釉印花瓷器为主,有一类内底印摩羯、内腹印花卉、外底刻“尚食局”款的瓷片……
“尚食局”,是北朝以来多数王朝宫廷内专掌“供御膳馐品尝之事”的机构。太子城遗址共出土22件“尚食局”款瓷器,与曲阳定窑窑址金中后期出土器物完全相同。这一重大发现让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惊喜不已,这意味着深埋雪谷的遗址极可能与金后期宫廷有关。
结合遗址出土的垂(戗)脊兽、戳印、刻字建筑构件上留存的信息,再通过全面检索历史文献,考古队最终做出判断——
太子城遗址,年代为金中后期,即公元1161年至1234年间,是金代龙门县唯一具有皇家性质的城址,推断其为金章宗完颜璟夏捺钵之“泰和宫”。
那么,金章宗完颜璟在此修筑行宫真的是为了滑雪吗?
“太子的城”哪儿去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行宫”这个概念。
行宫,是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今天对于行宫,我们最熟悉的恐怕莫过于承德避暑山庄,那就是清朝皇帝为自己修建的行宫,所以又名“热河行宫”。
翻翻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普遍喜欢夏天向北走,或西北或东北,总之是去凉快的地方。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多因中原夏季炎热、气候不适,尽管有都城,皇帝却以射猎为名四处转徙,这样一来就需要在沿途修建行宫。
辽、金、元、清,都有大规模修建的行宫。这一制度在辽代最为完备,又称四时捺钵。捺钵,即行营。位于太子城的“泰和宫”就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夏季行营。
《金史》载,泰和二年(1202年)与泰和五年,章宗曾驻夏于宣德州龙门县(位于今太子城东南18公里)的“泰和宫”。金章宗出生于今沽源县境内的金莲川。太子城,恰位于金中都与金莲川之间的驿道附近。
这座行宫规模、等级如何呢?记者在《亚洲考古》上找到了相关资料:太子城遗址经发掘确认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城址,南北约417.53米、东西343.05米,方向158·,西墙有两道,间距64.15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墙外有护城河。城门目前仅发现南门1座,门外有瓮城。城内钻探与发掘共确认建筑基址72座、道路22条、水沟4条、井2眼、灰坑9座。
历时四年的考古发掘,太子城遗址的南北轴线是发掘研究的最重要价值。所有布局都围绕这条158度轴线展开,重要的建筑基址均沿轴线分布。其中,最重要的9号建筑基址,也就是“泰和殿”正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正对南门。经过分析,9号建筑基址为遗址内单体面积最大、磉墩最大、台基最高的建筑基址,推测应为遗址中规格最高的建筑。9号基址和五十九号院落,两者共同组成前朝区;五十九号院落后面是一二三号院落,即后寝区。前朝后寝之间有一条东西向道路分界线,这是典型的皇家布局方式,且跟金中都非常相似。
太子城遗址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砖瓦、鸱吻、嫔伽、凤鸟等建筑构件为主,另有部分绿釉建筑构件、铜铁构件、瓷器、鎏金龙形饰等,从部分螭吻上刻“七尺五地”、“天字三尺”等字上就可推知这座遗址的等级是很高的。青砖上多戳印“内”、“宫”、“官”字,更是皇家宫殿的明证。遗址陈列馆里的出土文物铜坐龙精美程度令人惊叹。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章宗在这里建行宫不是为滑雪,而是为避暑。那他来过几次呢?史书记载,章宗一朝,日渐崛起的蒙古族始终是心腹大患。在金章宗执政的后期,他已很少去更北的金莲川了。泰和宫,他也仅驻夏两次。
约1210年,泰和宫毁于“鞑靼侵扰”,这座气势磅礴的皇家行宫仅存在了20年左右就毁于战火。考古专家在太子城遗址南边发现了火烧痕迹,与出土烧结铜铁构件相符。
金戈铁马,谁在诉说昔日烽火?残垣断壁,谁在见证流星般的皇室繁华?作为我国第一座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也是近年来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大量出土文物对金代城市、建筑、捺钵、陶瓷等考古学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太子城遗址考古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太子城遗址这位“北方佳人”,找寻到失落数百年的“名分”,但那失落的辉煌还能重现光彩吗?
行宫因冬奥新生
2015年,申冬奥成功时,没有人知道冰雪的覆盖下,藏着一座皇家行宫。2017年,从5月到9月,太子城遗址的城址性质得以确认。当时,北京冬奥会的规划已基本确定,太子城遗址范围原规划为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太子城冰雪小镇和交通绿地等,马上就要施工了。2017年10月,决定太子城遗址命运的时间到了。
“难道奥运村要重新选址吗?”
这真的是一个摆在考古人和河北省领导及北京冬奥组委面前的巨大难题——重新选址绝非易事,要经过国际奥委会审批。联合考古队迅速把考古成果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同时也汇报给河北省有关领导。很快,北京冬奥组委听取了关于太子城遗址的汇报,并组织文物、建筑等领域专家进行论证,一致认定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河北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刘智敏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让全世界听到中华文明的回声。”
最终,北京冬奥组委做出重大决定——奥运村东移200米,太子城冰雪小镇缩减4万平方米,将遗址区域完全避让,建成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太子城遗址及周边历史环境得以实现原址的整体保护。
太子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黄信曾对多家媒体表示:“为一座考古遗址‘让路’,这在冬奥会历史上极为罕见。太子城遗址能整体保存下来,显示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是人文奥运的体现。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史上场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全球新典范。”
考古遗址中,发现红色墙皮。这是地位尊崇的宫墙颜色。遗址公园建设以此为灵感,西院落保护设施外墙同样使用红色,但不是古代的暗红,而是代表当代的正红,即“中国红”。红墙上部还设计了六边形图案,这是古代皇宫窗格的样式,也是雪花造型,营造出一种东方情韵。
冰雪有约,人间有情,皑皑白雪落宫墙。太子城遗址,这座被冰雪尘封了820年之久的金代行宫也装点上了“中国红”,它迎着盛世之约款款而来,与纯洁的冰雪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对话中,静观圣火点燃,见证盛世之约,谱写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