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学人·读史
抚夷厅钩沉
![]() |
|
韩祥瑞
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一书,在张家口堡图说里,除了清晰画出张家口堡、近邻长城内的马市,还在马市南面画有一个抚夷厅。
抚夷厅是个什么设施,它有哪些功能与作用?
时间回到明隆庆五年(1571年),随着明蒙之间议和的成功,位于蒙汉交界的张家口成为明朝与蒙古人马市的地方。为了保证马市交易顺利,明朝与蒙古部落都要派出官员与士兵在马市维持秩序,解决纷争。由于这种马市是在蒙古以俺答汗为首的各部落归顺明朝、并接受明朝封官为前提的,所以每当马市结束的时候,明朝方面都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总结表彰大会,对蒙古方面参与马市管理的官员和士兵以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为此在张家口正式建筑了一个会堂,这个会堂就是抚夷厅。
抚夷二字明确地表达了明朝对参加马市的蒙古方面人员的表彰和奖励的意思,抚是抚赏的意思,夷指蒙古部落。从这个字义看,是有一种天朝上国,俯就少数民族之意。
抚赏的具体标准是怎样的呢?时任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向朝廷的奏章中对此有明确筹划:对参与马市的蒙古士兵“人布二匹,酋长缎二匹、绸二匹。”布匹与绸缎,是蒙古人十分稀缺的物资。
张家口马市每年的抚赏金需要多少银子呢?当时的兵部档案中有详细记载:“抚赏马价之费,在宣府则抚赏五万二千两,马价一十八万五千两;在大同则抚赏三万二千两,马价十万两;在山西则抚赏一万四千两,马价四万两。”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时宣大山西总督属下,马市成交量最大的还是张家口马市,它的成交马匹量大于大同、山西二镇成交量的总和;抚赏银两同样也是最高的,比大同、山西两镇的抚赏总额还要多。
史料显示当年张家口马市的抚赏银数量,与马价比例都相当可观,但正如继王崇古担任宣大山西总督的方逢时所说,这几万两抚赏银,比起历年战争所费,不知要节省多少银两,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平局面促进了长城内外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处是一片蒸蒸日上,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张家口马市在促进蒙汉民族之间的和平往来,可谓功不可没。
抚夷厅的抚赏活动是在马市结束之后举行,抚赏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奖励参加马市的蒙古首领与士兵,奖励的主要物资是布匹与绸缎;二是举行盛大宴会,明蒙双方齐聚一堂,一醉方休。
除了对蒙古部落抚赏的情况,再介绍一点,明朝廷还对蒙古俺答汗进行抚赏。隆庆五年(1571年)皇帝派遣光禄寺丞一人、鸿胪序班一人“到塞治宴,而以总帅待之。宴俺答席连十,金花二树,大红蟒衣一袭,彩缎四表里。”并对其他蒙古首领进行了抚赏。明朝皇帝一次就为俺答汗摆了十桌酒席,并赐予许多贵重的礼物。上行下效,张家口抚赏厅里的宴会也一定是十分丰盛的。
需要说明的是,隆庆年间蒙明在长城沿线共开设了11个官方马市,而在《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里,只有张家口堡的图说里标有抚夷厅。真实的情况应当不止张家口建有抚夷厅,但张家口的抚夷厅规模可能是最大的,发挥的作用也应当是最显要的。
明代建筑的张家口抚夷厅虽然现已不存,但它当年对蒙古部落进行抚赏的热烈场面,特别是在蒙汉民族团结互助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依然引起后人遐想,回味那段不平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