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岁月如歌

家训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3年03月01日

郝艳芳

我们生活在坝上草原平定堡,祖辈都是勤劳朴实的庄户人。上世纪三四年代,爷爷一家靠租种土地为生,贫瘠的土地,难以养活一大家子人的生存,一直过着有吃的,没籽种的生活,春天播种以后,就要靠借粮度日了。就是这样的佃农,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连续7年收留了7个乞丐,养活他们冬三月,在温暖的家里,度过寒冷的冬天。

爷爷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可生活中大道理,爷爷活的明明白白。每一天的生活,爷爷总是在感恩中度过,贫苦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41年,日本侵略者抓了平定堡周围100多名青壮劳力,修建张多(张家口——多伦)公路运送弹药。在修平定堡路段时,两个日本鬼子,几次残忍毒打劳工,平定堡的一个后生,实在看不下去,把日本鬼子打了一顿,在大家的掩护下,顺利逃跑。是爷爷给他的几块钱,让他远走他乡,一直到日本鬼子投降后,才回到家乡。

爷爷对外人好,更爱家人,哥俩十几口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整个家族和睦相处,多苦、多累、多忙的农活也没有耽误哥俩8个子女的学业,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一直到解放以后才分家。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都是百废待兴。1949年12月父亲还在上高小,县里来了两个人,要从学生中挑选两名乡村小学老师,父亲被选中了。年仅14虚岁的父亲,出了平定堡城的东门,到乡下当老师。1至3年级复式班的学生,来读书的学生,没有书本,父亲都给买好,从没收过一分钱。

坝上的村落,是由外地的流民聚集形成的。给村民写信,成了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买信封、信纸、邮票、邮寄父亲一览全包,没有和村民收过一分钱。

每年过春节,父亲在放寒假之前,就要给全村每家每户写对联。父亲挣的是小米,没有钱。买红纸笔墨的钱当然由爷爷出,爷爷高兴的不亦乐乎。父亲在教室写,学生们顶着漫天呼啸的白毛风一溜小跑,各家各户地送。

父亲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乡里的学校去了,那一年他只有16虚岁。

我出生在1962年。从小经历了特殊的年代,当时父亲的工作没有了,被下放回到平定堡南村,我们全家都成了农民。父亲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放弃自身的学习和对子女的教育。父亲通过逐级审批,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经过每一年的增加,最后订阅的报刊杂志多达十几种。

南村村民的信件,都邮寄到我家中。叮铃铃的送报车铃声一响,我们孩子们就像小燕子一样,俯冲到门口,看看有没有信件,只要有,我们就会马不停蹄地奔向各家各户,一定要送到他们手中。

我家的报纸,在最贫穷的年代,都送给街坊邻里糊顶棚用,没卖过一分钱。家里买一包火柴2角钱,父亲还要掰一半,加上二斤盐,送给乡下的一个远房亲戚,他们夫妇是从北京遣送回乡的。如果没有父亲的帮助,他们有时几天都吃不到一粒盐。

1978年,我高考落榜后,被分配到县城第一小学,成了教师队伍中的民办教师。八十年代,《北京晚报》刊登了我的投稿,从小的耳闻目染,读书看报给我以后的文学爱好打下了基础。

祖辈的爱,一直在我的血液里流淌,资助过贫困学生,照顾过独居老人,到养老院去做过义工。我们所做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点点滴滴都是爱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