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书人书事

把时光都炖香

——为杜向东诗集《时光吻过的诗》所序

张家口日报 08版长城·作品 2023年03月01日

洪加祥

阳光有婴儿般面容,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仍混乱不堪,百年新诗能有婴儿般纯净的面容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仍能纯净穿越红砖青瓦,把时光都炖香。

读了河北诗人杜向东的新诗集《时光吻过的诗》,我觉得他就是炖香时光的一位。

他有首《枯萎的花也会开》,角度叼而别致:“一家面馆坐落小城北方/雪花飘白门外/纯洁了想象/雪停,梦泥泞如化雪的道路/若不吝啬做梦的目光/枯萎了花香的行道树/盛开漫天雪白/枯萎的花也会开”。

在与缪斯相伴大半生中,我相识的巴金、艾青、白桦、菇志娟是长辈与师友,但更多的作家诗人则是文学特点明显的人群。我17岁开始发表新诗,29岁担任报纸文学编辑后,便不再写诗。我深知:业余作者之艰难,我愿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那个被艾青称之“浙江文坛黑马”的我,改写散文、报告文学。我深知:为文者格局大与小,看起落笔可能便知。写诗格局大者,心胸开阔,起笔落笔大开大掷,行云流水,人亦似侠客,愿与诗友交好,读到别人好诗,会脱口而出说好,暗之学之赶之。有这种文情才怀者,常怀怜悯、慈悲之心,这是写出好诗之根本也。

向东君是一位大开大合的北方诗人,有一双鹰隼般的眼睛,待人真挚热诚,写诗更是胸有大江大河,他是后者。我通过网上诗群交流,相识到他。总的印象就是,我当年(1990年)作为人民日报组织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成员去张家口,领略的大境门那边人的热情、纯粹。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既有北方人的豁达,又有江南人的水灵。他的诗《在黎明靠站》:“从夜里抽离黑暗/骨骼变得透明和轻松/开始打磨月亮扔给窗前的碎片/那冰一样凉的月辉/被离绪打捞成风/被枯寂老树的枝杈/与斑驳的霓虹捆绑成/一条夜路通向黎明……让我的骨骼开辟/一条光年外的轨迹/让血液的高铁在深夜里/超越速度/飞腾的嘶鸣/寻找站台的黎明”说明了他的世界观。

都说,诗与诗人互为心镜,在《蓝天上等你》中,杜向东写道:“老藤交错的丛林/惆怅缠绕黄昏/梦里,夜来香,迷人的笑容/清香迷惑繁星/引来盏盏流萤/伤痕化作窗前的一抹微曦/飞鹰拍空搏击,一声长唳/蓝天上等你”这种浩大抒情的印象,令人浮想联翩。诗人就是用汉语诗歌所特有的形象思维方式、话语表述方式,体验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美学特质,以作为自己诗歌风向与纯正个人体验根本的精彩“皈依”,已实现以民族传统文化壮大与充实诗歌自我实践主体,诗是越写越有内涵,越写越精彩纷呈。

评判诗有很多标准与角度,但质朴纯真的诗都会从意境中从容淡然走着,既坎坷、孤单,又自信而坚定,只有历史能识别。我始终认为,一首好诗须天然浑成,须有三个层次意境,方能与读者共情共振,一是字面意思,必须有角度,二是内在具象意境,能直捣人心,更难是有第三层意境,供读者参与思考,见智见仁,又见深刻社会与文学思想。过去都说诗要注重诗语雅熟,语句流畅,讲究“气、韵、意、词、境、情、辞、幻”,我觉得杜向东的诗歌创作,已过了传统文化意境研判阶段,如果说看他的小说连载还有传统笔法延续,但他的新诗创作造境有度,段落严谨,形象思哲,情怀深透。

他的《灯笼》:“挂起来一颗颗燃烧火焰的心/每颗心里面有一个鲜花的远方/每个远方有一个灯火的家/光明就这样一步步踩疼了时光……”一段夹叙夹议式诗意叙述后,他的灯笼红彤彤的,突然挥笔从远方视角掉头来收尾,写道:“有时候一起燃烧,你明白/是燃烧不起来的/只有先燃烧,才能一起燃烧/就像一起飞飞不起来/只能先飞越/然后在最远等待。”

诗人无论年龄多大,都要永远热爱童话、现实英雄与魔幻现实主义,而杜向东的创作观亦如此,因为他亦到了退休年龄。如果没有深厚的社会经验与底层体验,只是整天在办公室翻阅别人的杂志或书籍,就无法写出这么许多令人炫目而深邃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诗歌,如《十字街口》:“时光漂白了月色/黄昏,凄美的笑靥/将路过的往事删除/像晚风偶尔的承诺/夕阳依偎青山肩头/繁星散落点点灯火/是城市的寂寞/绽放的街虹像眼睛闪烁/公交车牌下,漫长等待/夜色摇曳出的冷漠/将苍穹吞没/霓虹困惑,变换颜色/谁又是谁的过客……”

如果仅追求诗的纯度和美度,我以为诗歌的寿命亦是基本难以传世的,因为社会不是那样的,所以,杜向东尽管可以与读者炫现代化诗意,更深知有白有黑,生活基本上还是灰色的,这与我们老祖宗讲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是一致的。当代诗歌需要寻觅内心的本真,包括私密的知感、奔放的逻辑思哲,甚至是铭心的记忆,还有随心所能激发现实生活的通感。

杜向东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原则,但不排斥诗歌形式不同方式的各种新尝试与新突破,他的诗集《时光吻过的诗》,有他的荣耀的生命初章、坚守以及敞亮对待文学与诗歌的挚爱与宿命,但每一回对缪斯之爱的挫折与成长之后,都会增长历史通感、诗篇的具象、幻化与象征,让自己诗化的内心不断深邃成为文学的形象逻辑,不能抹去的仍然是内心不断加深加厚的诗情画意。杜向东的诗歌像其生命舞动的一个个通灵细节,我坚信他到最后,可装配成散文、小说,甚至长篇小说的最精采血肉。

是以为序。

(洪加祥,浙江日报首席记者,中国计量大学、宁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在《诗刊》《中国文艺家》《人民日报》等发表诗歌两千余首诗,著有报告文学、散文、诗集36部约一千万字。有多部报告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