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看分级诊疗如何让“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
本报记者 武雅楠 通讯员 杨秀红 吕利雅 屈海洋 李清龙
每年季节交替,张女士都会“摊上”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过去不管大病小病她都去三甲医院治疗,离家远不说,还人多排不上队。近几年,随着社区医院建设越来越完善,看小病,她都在社区解决了。
能验血、雾化、理疗,甚至可以拍彩超、做核磁共振;大医院部分常用药入驻基层医院,坐诊大夫经验丰富;不用排队、少跑腿,看病不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张女士”回到了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这得益于我市“分级诊疗”建设的有序推进。
分级诊疗,是新医改攻坚阶段的重头戏,旨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
市卫健委基层科科长孙静介绍,分级诊疗,要求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实现分级诊疗,最关键的就是破解如何将患者‘截留’在基层。”孙静说。为了在基层留住患者,近年来,我市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511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所,乡镇卫生院210所,村卫生室4005所,门诊部、诊所和医务室1237所。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素质,我市联手北京各大医院,以及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市第一医院等三级医院,抽调专家对口支援县区的县医院及中医院;市属县属二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全市乡镇卫生院。同时,开展了“春雨工程”,协商了省市三甲医院、二级医院,选派业务精湛、医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医务人员,分别支援县区的卫生院,使各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坚持“政策引导、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协调联动”原则,积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稳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不断丰富签约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突出中西医结合,提升签约服务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全市已有家庭医生团队2000余个。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渐成规模的分级诊疗格局优势凸显。我市按照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设立500个发热门诊,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镇乡管理网格实现对接,乡村医生、志愿者,参与到健康管理工作中来,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确保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群,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比三级医院低,随着分级诊疗的不断深入,医疗费用支出也显现除了降低趋势,不仅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也缓解了医保基金支出压力。
当然分级诊疗推进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医疗设备不同步,药品种类不同样,上下联动不畅通,医保报销比例有差距等。我市卫健系统将持续在打通转诊通道上发力,建立合作或帮扶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让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沟通通畅,确保双向转诊的实施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