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座冬奥之城的“外媒发现”

——“再回张垣”巡礼活动侧记

张家口日报 02版要闻 2023年02月13日

本报记者 胡程利 赵婧男

一年前,以“冬奥”为令,76家媒体、一千多名记者齐聚张家口,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让这座冬奥之城“圈粉无数”;一年后,以河北省第四届冰雪运动会举办为契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体育报、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长城新媒体、体育生活报、腾讯体育、新浪体育、省体育局新媒体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和网站记者70余人再次重访张垣。张家口在外媒眼中折射出“冬奥名城”“冰雪胜地”“低碳之城”的熠熠光芒,变成460篇中央级媒体的报道、900篇省级媒体的报道,为启航一年的后奥运发展,写下生动的注脚。

冰雪胜地新I P已经崛起

2月3日,北京清河站,准备坐车来张家口参加“再回张垣”巡礼活动的中新网记者陈林,第一次不是因为报道冬奥会而来。

候车大厅内,从清河到崇礼的D6713次列车检票口前,数十米长的客流正在等候检票。今年1月1日至27日,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京张高铁前往太子城、崇礼方向旅客多达8万人次。滑雪发烧友们回味着这座城市的冬奥记忆,但更多人正热切地追逐着这里的冰雪激情。置身其中的陈林感慨:“告别了冬奥会的崇礼,正以火热的旅游业迅速掀开后奥运时代新的篇章。这一次,我要寻找新崇礼故事。”

密苑云顶乐园最具代表性的酒店云顶酒店,一至三层,曾是冬奥会期间的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来自境内外千余名记者,曾在这里,向全世界讲述张家口的冬奥故事。一年后,这里早已变成酒店接待大厅,滑雪爱好者,摩拳擦掌,用自己的热爱,“点缀”“新崇礼故事”的扉页。

在滑雪教练公示牌上,有超过70%的教练拿到了国际证书,在这里执教外籍游客早已不是新鲜事。陈林仔细辨别这些名字。因报道冬奥筹办举办,他关注了崇礼七八年。“这些知名教练中很多都是我过去报道过的返乡就业青年。开启新生活的老崇礼人才是‘新崇礼故事’最动人的主角。”

云顶滑雪公园,是北京冬奥会中唯一一个依托现有雪道改建的雪上竞赛场馆。而冬奥之后,这里立刻对U型场地、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的雪道再次进行改建,降低难度,让“冠军赛道”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两次改建让冬奥与后冬奥‘无缝对接’,‘简约而不简单’正在成为崇礼理念和崇礼智慧。”陈林兴奋地说。

这样的“无缝对接”,还有很多。冬奥会结束几个月,全世界“顶流出圈”的“雪如意”向公众开放,去年夏季开展旅游观光、会议会展等活动,接待游客5万人次。进入冬季后,举行大型庆典活动以及冰雪运动队集训等,也吸引了将近2万人次。

以体育本体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会议会展业三大业态为牵引,冬奥竞赛场馆等冬奥遗产的赛后利用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一年来,在冬奥场馆及周边区域举办了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31项,先后有16支国家集训队、21支省级队伍在冬奥场馆驻训,2023年计划在冬奥场馆及周边举办相关赛事活动133项。“告别冬奥会流量加持,崇礼正在以最具人气的‘冰雪胜地’大I P续写新的传奇,这样的地方,来采访多少回都愿意!”陈林说。

“三大怪”夯实绿色发展底气

“如果给印象中的张家口画一幅素描,那连绵的群山、林立的风车和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背景。”北京日报记者李如意说。

从冬奥会筹办举办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媒体与张家口媒体联动最多。李如意已经记不清来了张家口多少回。面对多家外地媒体记者,他东道主一般给大家总结出张家口的三大“怪”:大风能“点”灯、房顶“种”太阳、汽车会“吐水”。

作为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市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调整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富集的清洁能源,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大底气。

冬奥会期间,昔日让人头疼的大风,成了创造奥运历史100%使用绿电的“金钥匙”,“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口口相传的金句。不仅如此,张家口的风一直向南吹,点亮北京,也点亮了雄安。富裕的太阳能不断输出,“坝上的光也温暖了雄安的房”。而在坝上,光能资源被称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村民家房顶装上太阳能板,出一天太阳挣一天钱。

“被媒体熟知的发展成果背后是更值得挖掘和借鉴的张家口探索。”李如意说。没有前人的经验引领,没有成功模式可以借鉴,作为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政府+电网公司+企业+用户”的“四方协作交易机制”,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成功覆盖居民用电供暖、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冬奥场馆等领域,就是经典之一。

受益于绿色电力的支持,张家口在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上彰显了巨大潜力。目前,张家口凭借独有优势,成功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秦淮等一批大数据企业落户。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大力度就地消纳,帮助两大产业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在多元化应用方面,张家口推进可再生能源在清洁供暖、公共交通、氢能等领域的应用,主城区,一辆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喝氢吐水”成为这里绿色发展的又一张新名片。“如果冬奥是张家口的‘白色’荣光,那下一步我们将更多聚焦这里的‘绿色’发展”李如意说。

一场盛会种下一种精神

“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省四冰会的开幕上,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歌《雪花》在“雪如意”下响起,杨明静的心不由得一振。

作为河北日报北京冬残奥会注册记者,熟悉的旋律将她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了一年前。而更让她感到“穿越”的是,此次省四冰会上,医疗保障团队几乎是冬奥保障团队的“原班人马”。“在体育赛事举办上,冬奥团队无疑是一个金字招牌,一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还有什么赛事不能完成?”杨明静说道。

因与冬残奥会的“零距离”,让杨明静亲历冬奥给张家口带来的深刻变化。这其中,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人”的变化。

“张家口的急救医生会滑雪;大学生志愿队伍服务国际顶级赛事;而直接参与冬奥筹办举办的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也进一步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本领,提高了格局,冬奥经验就是冬奥会留给张家口最丰厚的精神遗产。”杨明静说。

一年来,冬奥像一粒种子,正在张家口这座城市里生根发芽。

“冰雪还是过去的冰雪,但人们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在欢庆冬奥举办一周年“同筑冬奥梦一起向未来”的群众欢庆活动现场,杨明静说道。

“冰雪还是过去的冰雪,但人们与冰雪相处的方式多种多样”——多家室内滑冰场建成使用,冰雪运动会遍地开花,冰雪研学培训方兴未艾,冰雪运动人才储备不断提高,参与冰雪运动成为张家口市民群众普遍的休闲娱乐项目。尽享冬奥“红利”,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实现与北京等地紧密互动,让张家口人更加自信。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北京冬奥精神已经根植张家口人的血脉”杨明静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