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压岁钱
|
珊珍
我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我的童年时代。那个时代少儿们殷切期盼过年,盼得是“穿新衣,戴新帽”,盼得是享受一年里最幸福的时光。
对少儿来说,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那就是收压岁钱。据历史资料记述,“压岁钱”始于秦、盛于汉。那时人类寿命短,为祈求孩子能够正常长大,便想了个法,以“压岁钱”保健康、保平安。它是把钱包在初夕夜压在少儿枕下,第二天大年初一问过好后把钱赠予少儿,钱可多可少,包可大可小,但一定要以红纸为包。
拜年,有付出,也有收获。付出的是要向长辈作揖、磕头、问好,收获的是一些零食杂品,如瓜籽、大豆、花生、红枣之类,另外就是压岁钱,所以压岁钱举足重轻,基本象征着收获。
我对压岁钱的真切体会是在6岁以后跟着父亲去亲戚家拜年。那时压岁钱很少,一毛、二毛,再多者五毛,我所获的最多的一次是一元,破天荒,终身难忘。那年我刚满10岁。在家规中,每个人的压岁钱都不能独吞,哪怕是小小的零食也得一粒不少地带回家,由母亲分给家中的小弟小妹们共享。至于压岁钱必须“入册登记”,放入钱包暂存。虽不能为己私用,但由己暂存,心里还是暖乎乎的。
春节过后就要开学,那时学杂费不多,但也得几元。这时压岁钱就派上了用场——交学杂费。家里每年都是这样做,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和不快。
压岁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片小叶流传至今,应该保留,但如何用之,每个时代各有不同。我建议还是要用在正处,尤其是用于对少儿的教育上,给年轻一代以希望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