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化漫谈
除夕·春节
郝莹玉
旧岁去除,另换新岁,除夕又称年三十,岁除,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中国人心中,作为一年最为重要的日子,即使离家再远,也要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
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焦点,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迎亲朋,共团圆。在除夕之日,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吃年夜饭。《吕氏春秋·季冬纪》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会采用击鼓的方法,来驱赶“疫疬之鬼”,这也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为了迎接除夕和春节,民间甚至从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所以有“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春节,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元日”,中国人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到来,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春节并不指岁首,而是立春之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农历岁首和四时节序基本同步,立春与岁首前后相差不了几天,人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喜迎新春。
什么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面一个“禾”字,下面一个“人”字,用一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尔雅》亦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说法。用谷物的成熟,来表达时间的概念,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中始终蕴含着农耕文明的气息。春节,即新年,为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是指一年当中的第一天,但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为高潮。年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探春令》是宋代词人赵长卿做的一首词,新春时节筵席摆开,笙歌高奏,大家都喜迎新年。姑娘们的纤纤素手端来的春菜盘子里有青、有细。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