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文史趣话
成语中的“鼎”
![]() |
|
王宸胤
在很多人印象中,鼎是高端的代名词。作为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早在4000多年前,它就出现在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有关鼎的成语也有很多,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大名鼎鼎、春秋鼎盛……无一不体现出鼎的显赫、尊贵与至高无上。还有鼎立三分、钟鸣鼎食、四海鼎沸、鼎成龙升、革旧鼎新、拔山举鼎等成语,也十分有气势。
那么,鼎在古代到底有什么作用,才让古人这么重视它?
别看鼎现在十分尊贵,但在诞生之初,它还是很接地气的。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发明火、制造烹饪工具并食用熟食的时间远早于汉字的产生。因此,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在一开始就对人类的饮食文化有所反映。“鼎”的象形文字,看上去像是一口拥有支架的“锅”。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用“鼎足”把陶釜顶起来,这或许正是鼎、顶同音的原因。
总之,鼎在诞生之初,就是用来烹煮食物的一种圆形炊具。
有关鼎的一些成语,直接源于其本义——炊器。最直观的莫过于“三足鼎立”,即三根鼎足使圆形陶鼎受力均匀,使鼎身更加稳定。故成语“三足鼎立”或“鼎足而立”就形容三方势力互相对立、鼎峙的平衡状态。
鼎的外部是三足,内部则是沸腾、翻滚的汤水,这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停不下来,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的比喻。
再从功能上看,鼎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具,故有“牛鼎烹鸡”,形容大材小用。有时,被烹的对象还可能是活生生的人。古代有一种残酷刑罚,名为“烹刑”。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就曾被齐王田广烹杀。成语“刀锯鼎镬”就是指四种刑具,后借指酷刑。
商王武丁在位时,立傅说为相,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在鼎中做羹汤,需要往其中加入盐和梅,使羹汤具有咸味和酸味。而贤相傅说,就是武丁做汤时的“调料”。身为朝堂顶梁柱的宰相、三公在处理朝政时,也相当于在鼎中调味。唐文宗在任命裴度为相时,也说“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因此,宰辅或其他朝堂重臣也被称为“鼎臣”“鼎位”或“鼎辅”。成语“调和鼎鼐”即指处理国家大事。
鼎烹煮食物这一过程,是正在进行时的状态,所以“鼎”还能解释为正当、正在。如成语“春秋鼎盛”,就形容人的年龄正处在强壮、旺盛之际,可谓“当打之年”。同样是这个过程,食物由生变熟,意味着新旧事物的交替,故“鼎新”还有革新、更新之意,相关成语有鼎新革故、革旧鼎新等。
当然,鼎新还能指代王朝兴替、政权更迭,这就涉及鼎的另外两层身份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