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法治人物

守护人民安宁就是最大的责任——记宣化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陈海龙

张家口日报 04版法治 2022年12月25日

本报记者 王浩 通讯员 王奋勇 高佳琪

这几天来,陈海龙正忙着和队友们一起,侦破一起刑事案件。而在前不久,他还作为一名流调工作者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线。

“哪缺人手,我必须第一时间过去补位,确保防守到位。”有着20多年警龄的陈海龙现任宣化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从国庆节第一天早晨,他接到单位指示后,便穿起防护服,投入到紧张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而在此前几天,他刚跨越四省七市,忙乎着办理电诈案件。

“这是一场和时间、病毒的赛跑,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从上岗到现在,陈海龙已经60多天没有回过家。忙的时候,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电话流调是最常见的,拿着电话,耐心地询问着每位被流调人员的身份信息、现住址、接触人员、接触方式等,几天下来,连续高强度的电话流调,他的声音沙哑了……

流调工作纷繁复杂,除了本人的回忆口述,还需要现场调查核实,以及公共视频和大数据信息的相互补充、印证。对于陈海龙来说,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是工作常态。“那几天,有时候做梦,都能梦到我们流调的情景……”陈海龙说。

一天,因前夜工作到深夜,仅仅睡了4个小时的陈海龙感觉身体不适,接到防疫部门电话后,他又条件反射般地抓起桌子上的一块面包塞进嘴里,迅速地奔出宿舍。当日中午时分,刚做完一户流调,陈海龙一下子晕倒在单元楼前。队友们慌忙联系医院,而片刻缓过来的他告诉大伙,没啥事,有点累了。大家让他回家歇息,他却说,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能扛住。当日下午,他返回岗位。

流调工作中,查看公共视频也是个重要环节,有时好几个小时盯在屏幕前,陈海龙眼睛发红,流泪。后来他就滴点眼药缓解缓解。“这两个月,眼药也用了好几瓶子吧。”“嗯嗯嗯……”同事一说起这,他就会笑笑支开话题。

在陈海龙看来,每一个流调员就是一个侦察兵,数据结果既要速度快,又要精准度高,因为这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

“需要外出进行现场流调的时候,龙哥总是冲到最前面,一遍遍检查我们的防护服是否穿戴规范,并会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流调队队员闫亚旭说。

因为流调任务重,很多时候外出流调,他们吃饭赶不上正点,于是车上常备着热水、方便面和榨菜。一次,一位居民从家里提出了半袋子刚煮的鸡蛋。“你们挺辛苦,加点热量……”寥寥数语,也没容他们推辞,扭头就走了,这暖心之举让陈海龙和“队友”们很是感动。

在流调过程中,大多数人都积极配合,但也有人提出一些要求。对此,陈海龙总是耐心做工作,取得理解。为了方便工作,陈海龙专门申请了一个公用微信号,微信号的图像就是“医生和警察”,被流调者加入后,方便填写相关信息。“这样识别度高一些,还容易取得群众信任”。

那段时间,母亲一两天就给他打个电话问平安。“二老都有基础病,去年还做了手术,我也知道他们需要我,可父母从来不说别的,只是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工作,这更让我心中有愧……”但他也只能对家人有所亏欠,因为陈海龙知道,作为警察,无论何时何境,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永远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