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道德模范
闫菁华:“爱心助学”的好“妈妈”
![]() |
闫菁华在线上教学。 |
本报记者 张凤燕
一大早,在“教师工作群”安排教务工作,紧接着进入部分班级线上课堂听课;中午,匆匆吃点东西,赶到小区门口做志愿服务,参与疫情防控;下午4时,提前进入线上课堂,给学生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备课……这是宣化区春光中学教务主任、化学教师闫菁华忙碌的一天。
日子再忙,闫菁华也得抽出时间给她所资助的孩子打电话,问问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告诉孩子上网课的注意事项等。
俗话说,一个学生,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遭遇困境的人,遇见一位好心人,或许可以改变命运。闫菁华就是那个好老师、好心人。
10多年前,闫菁华刚走上教师岗位,她观察到个别学生不爱说话,甚至表现得自卑而敏感,通过多方面打听了解,她知道了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对于这样的学生,闫菁华从生活上给予帮助,从心灵上给予关爱,她用自己的师爱温暖着这些孩子,让他们变得积极阳光起来。
越是关注困难家庭的学生,闫菁华的内心越柔软、越急迫,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有那些外校的,外县区的,她也急切得想帮助。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闫菁华接触到了宣化区爱心公益促进会,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公益组织,后来她被推选为“十人精准助学”项目负责人。
多年来,闫菁华带领助学小组成员,深入到张家口多个县区,寻找考察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学生,先后组建了270多个助学小组,资助了27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身为老师,闫菁华始终明白,帮助这些孩子,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她资助的孩子中,有个小女孩,妈妈从她一出生就离家出走了,父亲也因犯错入狱,她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家庭的特殊导致孩子性格孤僻。
“资助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从小缺少母爱,家庭特殊,年龄也快进入青春期,如果不好好引导,可能她的价值观形成、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那时候我就想着,尽量多给孩子一些爱,让她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闫菁华说。
之后的岁月中,每个月,闫菁华不仅按时把助学金送到孩子家中,她还给孩子辅导功课,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过周末,给孩子洗澡,换洗衣服,带着孩子游公园、吃美食,让她像同龄孩子一样享受快乐。慢慢地,小女孩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从以前的中等生变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闫菁华告诉记者,目前孩子已经上初三了,特别懂事,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她得知孩子为了省钱,吃食堂最便宜的饭和鸡蛋汤,很少打菜吃的时候,就和助学小组成员商量,除了每月给孩子资助300元的助学金,再额外资助365元的饭费,让孩子把饭吃好,把营养跟上。
每当说起这些懂事的孩子,闫菁华不禁红了眼眶,她说,经常会收到她资助过的孩子的问候,叫她“闫妈妈”。2020年,这位“闫妈妈”被评为“河北好人”“中国好人”,2021年获评“张家口市第八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不仅助学还爱老,闫菁华还是“助老群”的小组成员,每个月按时捐出“爱心款”。她的同事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自己收入也不高,可闫菁华捐出去的善款,她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在她的带动下,亲戚、朋友、同事们也纷纷加入到公益群,奉献爱心。“很庆幸,在公益路上,有一群人和我并肩前行,微光成炬、聚沙成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闫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