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防控一线“守关人”

张家口日报 03版要闻 2022年12月06日

本报记者 赵晓刚

面对反复的疫情形势,从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到接续民生保障的志愿者、快递小哥……都成为了织密疫情防控防线的一针一线。“80后”张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个多月来,这名退伍老兵化身“清废”战士,始终在战“疫”一线坚守。

熟稔流程一天三次“清废”

12月5日早8点,和往常一样,张云已全副武装忙碌起来。

张云来自桥西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特勤大队。2个月前,作为志愿者,他和十几名同事来到辖区一处隔离酒店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因入住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需按医疗废物处理,退伍军人出身的张云主动承担起了“清废”工作,每天早中晚期间,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酒店隔离区域。

按照制定的工作线路,张云将入住人员放在客房门口处的生活垃圾一一消毒后,有序收集到一次性医废桶中。为避免空矿泉水瓶、餐盒占用过多空间,他总是使用工具将它们压扁再处置。即便如此,十几间客房的垃圾就已装满一桶。封装前,还需对桶内垃圾进行全面消杀,而后即便戴着口罩及面屏,也要侧身让自己的口鼻避开封口,再将桶盖按压封严。如今,“清废”环节的每一步操作,张云早已熟稔于心。在一次次“按部就班”地重复中,他尽可能地为入住人员提供着安全与便利。

这一趟下来,张云收集了十多桶垃圾,将其转运至暂存点位后,他并未停歇,又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消毒箱来回穿梭,消毒液的浓郁气味弥漫在各层走廊中。

为节约时间选择“错峰”用餐

如今,张云已经驾轻就熟,穿上全套防护装备仅需几分钟,但从隔离区返回生活区,却需要经历一脱间和二脱间的彻底消杀。回到宿舍,已是上午10点多,浑身湿透的他简单擦洗后,才开始吃东西补充体力。这是他早上醒来到现在第一次喝水进食。

医用防护装备都是一次性的,若工作期间去厕所,就意味着需要重新更换。为节省时间,张云选择了“错峰”用餐,虽然早上饥饿与口渴不断袭来,但他无暇顾及。进驻隔离酒店后,一天需要进行三次“清废”。晚上10点结束当天的工作后,除必要的补水外,张云本可以大快朵颐一番。但由于患有肠胃病,又担心会吃坏肚子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他因此不得不一直克制着自己的食欲。用他的话说,“这样能减减肥也挺好!”

时间转眼已是下午1点多。张云用凉水洗把脸,抿了口水,又变身“大白”,与同事们一起投身战“疫”之中……

小心谨慎成为新战场“利器”

部队的磨砺,练就了张云豪爽粗犷的性格。然而进驻隔离酒店后,他却像变了个人。毕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想让妻女过分担心,而且自己是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决不能因他的稍有不慎,导致吃住在一起的团队这些天的努力功亏一篑。

按照“日产日清”的原则,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要及时转运处置。医废车辆到达隔离酒店往往已是傍晚。这里一天至少产生三四十桶生活垃圾,一桶足有二三十斤重。然而由于条件所限,只能人工搬运至车上。为方便干活儿,身着防护服的张云总是轻装上阵。寒冷的天气,又让他和一名同事不得不加快了脚步。当回到酒店大堂时,他的两只手已累得握不紧拳头。而之所以这番“一鼓作气”,只为了尽可能避免感冒,不给大伙儿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尽管一再小心,但张云还是与病毒擦肩而过。而不久前,在每天例行检测中,他的核酸检测值反馈数据处于临界点,团队立即对他进行了隔离。所幸随后几天的复检结果均正常,才让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虽然虚惊一场,但张云却很后怕。此后,他做事变得更加谨慎,也才有了刚才那一丝不苟的“清废”操作。

“说实话,我也盼望回家,但做事总要有始有终,3年战‘疫’,回归正常生活的脚步已经不远了。”透过密闭的防护服,张云的眼神显得异常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