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乡村振兴新“丰”景·新农业
信杆道村:小牛犊享起“幸福生活”
![]() |
“穿”上“棉马甲”的小牛犊 |
本报记者 赵晓刚 通讯员 宋海鑫 赵晓东
走进张北县大囫囵镇信杆道村,在一台台随山延展的风力发电机组下,1800多个带有迷你小院的白色“小别墅”整齐排列,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小别墅”并非人居,而是当地建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特意为公牛犊准备的,由箱式牛舍与围栏组成的“犊牛岛”。此时,牛犊们正分户独居,在全程机械化养殖管理环境中,喝着纯净水,吃着巴氏杀菌奶。随着气温骤降,一些出生仅两三个月的小牛犊受到特别优待,工作人员正帮它们“穿”上量身定制的蓝色“棉马甲”,使其能够抵御寒冷。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合作社的牛犊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迅速,饲养60天平均体重能达到90公斤,120天平均体重可达160公斤以上。
“囫囵”来源于蒙语,意思是为圈养牛羊而用石头砌成的围墙。与内蒙古比邻的大囫囵镇听其名,便知道这里有着悠久的畜牧养殖传统。曾经,这里的畜牧业以家庭散养为主,规模不大,农民养殖收入较低。近几年来,大囫囵镇找差距,补短板,着力探索“政府+合作社+养殖户”产业模式,引进建和牧业,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采用“犊牛岛”先进养殖技术,逐步向技术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养殖模式转变,助推当地肉牛养殖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现阶段的存栏量,我们已经是张北县规模最大的保育公牛犊养殖专业合作社。”“建和”合作社生产主管师向波介绍,合作社主营肉牛养殖与销售,也就是收购刚吃完初奶的公牛犊进行科学饲养,在6月龄之前再卖给肉牛育肥企业。在当地全力支持下,如今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养殖区、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粪污处理区齐备,其中养殖区建成2座养牛棚、3座青贮窖和1800余间“犊牛岛”,年出栏量可达8000头。
“建和”合作社的成立也带动了附近村民持续稳定增收。95个经过技术培训的当地养殖户参与其中,户均年增收6万元,同时还为4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
如今,张北县大囫囵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畅通的公路串联起一个个村庄,为发展特色畜牧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面对上游有充足优质牛源、下游有稳定销售渠道的大好局面,信杆道村村民更加坚信:跟着合作社一起干,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