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流调员: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 |
|
本报记者 王晓娜 臧波 管建霖 通讯员 张河 梁志刚 胡新华
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特殊时期,一份份及时回传的摸排信息、一条条精准详实的行程轨迹,为切断病毒传播链,限定病毒传播范围提供了及时依据。而这背后,离不开流调员的昼夜坚守,他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为生命护航。
“铃铃铃……”11月12日凌晨4点,宣化区天泰寺街街道办事处大东街社区电话响起。听见动静,社区党委副书记蔡悦“腾”地一下起身接起电话。她负责辖区流调工作,此时来电话,一定有情况。
“在一管混采里发现核酸异常,名单已到群里,请尽快摸排。”收到任务后,蔡悦的困意瞬间全无,立刻根据名单开始拨打电话,进行流调。不巧,一管十人中,有一人的电话是空号,所留的家庭住址也不对。蔡悦冷静思考后,根据此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人口普查时辖区居民户卡信息联系上了他。
4点30分,放下电话,蔡悦顺手端起桌上的半杯凉白开一饮而下。连续多天奋战在一线,她的嗓子已经沙哑。流调工作涉及生活隐私,有的居民反感她的“刨根问底”,有的居民一听流调紧张得想不起活动轨迹。面对这样的场面,蔡悦每次都是耐心地解释和引导。
11时20分,该区域核酸异常人员已筛查出。收到任务指令后,蔡悦又开始了对该居民健康状况、行动轨迹及接触人员的流调……
疫情期间,熬夜寻人成了流调员的常态。11月14日凌晨3时,桥东区防控办,一阵电话铃声打破宁静,和衣而卧的流调员们瞬间从简易床上“弹”起,循声跑去。流行病学调查组领队之一的李晨虹率先抓起电话。
今年48岁的李晨虹抗“疫”经验丰富。9月30日,桥东区检出一例核酸异常人员,李晨虹主动请缨到区防控办流调组。“这是一名党员的职责,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10月2日晚,桥东区一名老人核酸初筛结果异常。流调时,李晨虹首先对老人情绪进行安抚,然后开始帮助老人回忆行程。等待核酸复核期间,李晨虹已将流调情况和涉疫场所反馈给相关部门。
在沽源县流调溯源组驻地,一张张专注的面孔,正在为流调信息研判与复核忙碌着,张泽凡就是其中之一。
“您好,我是县防控办的流调员,正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请您回想一下,那天的具体行程,接触了哪些人?”每天,流调员们“钉”在板凳上边打电话边记录。
而流调工作不仅仅是打一通电话那么简单。一份完整的流调工作包括流调报告审核、收集整理密接信息、分析研判、溯源分析等。在张泽凡看来,这个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并从多方面进行印证,第一时间形成扎实可靠的报告,为防疫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全体成员间团结协作,承担着‘数据搬运工’的任务,进行数据的更深层整理统计。”沽源县疾控中心主任姚剑坤说,流调员被称为“隐形战士”,他们与病毒“赛跑”,和数据为伴。
更多时候,流调员还是“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帮助流调对象打消顾虑,建立信任。虽然辛苦,但他们坚守在小小一方电话前,争分夺秒,只为那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