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张家口日报 01版头版 2022年10月29日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王乐文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林晖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过四五天,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秋日朝阳洒在苍翠的松柏和满是金色叶子的银杏树上,在黄土地的苍茫辽阔间彰显出历史的厚重。

在党的七大会址前,习近平等依次下车,稳步向党的七大会址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走在最前面。讲解员快步迎上去:“欢迎总书记再次来到杨家岭!”

从青年时期到现在,记不清来了多少次了。上次来,是2015年2月。总书记动情地回忆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镌刻着党的苦难与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昔日,老一辈革命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延安走到了北京。

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

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也是面向未来的宣示。

燎原之势

巍然矗立的中央大礼堂,在中国人民面临着光明和黑暗两种命运和前途抉择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党的七大。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迈过岁月雕琢的斑驳门槛,走进会场。

条桌、木椅、青砖、石瓦,简朴而庄重。历经岁月洗礼愈加夺目的,是红色的旗、红色的字。一行红色标语高悬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为开好党的七大,党中央筹备良久。

会场,是新建的。当年朱德同志向大会致辞,首先就提到了“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了当年的建设者和建造的故事。

代表,是很早就通知了的。他们从革命根据地、从国统区、从沦陷区,山重重、路遥遥、水迢迢,风尘仆仆赶来。

“七大代表来一趟不容易啊,有的要一两年才能来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感叹,“那真是千辛万苦、千难万险!”

毛泽东同志当年以“小长征”来形容:“中国有名的河流、山川、铁路,都让你们走过来了!”

755名代表毅然走过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缓步瞻仰会场:“他们就是在这里济济一堂。”

召开党的七大,是党中央在延安的第11个年头。穿草鞋、吃糠菜,爬雪山、过草地,走过大半个中国,在看山山穷、看水水瘦的陕北,中国共产党人最终站稳了脚跟。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在延安,我们党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迎来了大发展,进入不可逆转的发展壮大的历史轨道。党的一大召开时,我们党只有50多名党员,到党的七大时,已经发展到全国121万名党员。在党的发展史上,延安13年是决定性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坚持走正确道路,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就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我们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那些拂去时光尘埃愈加璀璨的一份份史料,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一次次重温中收获启迪。他语重心长地说:“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

“在政治上,党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

“在思想上,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

“在组织上,党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

一个理想崇高、志向远大的党,一旦有了鲜明的思想旗帜,有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明确的行动纲领,就能无往而不胜。

大潮奔涌

中央大礼堂旁的山坡上,就是毛泽东等几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

路上,讲解员详细讲述了歌曲《东方红》改编创作的过程:“有个农民叫李有源,早上进城爬上山头,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天地都红彤彤的。他就脱口而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进城后又看到‘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后面的歌词也就有了。”

这首唱出陕北人民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歌曲,迅速在延安和全国各根据地传开,家喻户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这些歌颂党、歌颂毛主席的文艺作品都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充分说明人民选择了毛泽东,人民拥戴毛泽东。”

中国的希望、中国人民的希望,在共产党,在延安。民心所向如大潮奔涌。“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令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援华外国友人感慨不已:“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奥秘。

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一以贯之。

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历史的主动,就能牢牢掌握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在党的七大开幕之际,毛泽东同志讲到大会的意义,充满自信地宣告:“是关系全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命运的一次大会。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这本书写得那样的厚实: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且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伟大变革,续写了两大奇迹的新篇章。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思想之炬

黄土高原山坳的窑洞里,毛泽东等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夜以继日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弯腰走进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窑洞内,书桌、地图、笔墨、油灯、躺椅、火盆,处处是历史的讲述。

在延安的这一时期,我们党刚刚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的深刻洞察,是从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得出的结论。“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

面壁黄土,心怀天下。《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时期,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都写于此,比如写于凤凰山窑洞的16篇、杨家岭窑洞的40篇、枣园窑洞的29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思想的光芒伴着窑洞的灯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毛主席的著作大多数是在延安13年里完成的。面壁黄土,窑洞的思考,思考的是中国的前途命运。这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七大开始,党的思想和行动定于一尊。”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轨道。

在杨家岭窑洞的一方小桌,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特朗后来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火,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窑洞前,一棵老槐树迎着暖阳舒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回响中思索:“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就在十多天前,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经验,“两个结合”“六个坚持”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明方向和路径。

永不褪色

毛泽东同志旧居墙上一张照片,吸引了众人目光。

照片已经发黄。那是1945年7月初,他到机场迎接前来考察的黄炎培一行。

黄炎培在后来的《延安归来》一书中,将7月4日下午到这孔窑洞做客时同毛主席的谈话记录下来。

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70多年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端详,深入思考“窑洞对”提出的历史之问。

此次延安之行前夕,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发布。字里行间昭示着我们党刀刃向内的魄力和坚韧,强调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百年来,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一个始终居安思危的党,惕厉自省、慎终如始。

“沿着这个坡再往上走,有块毛主席开的菜园。”讲解员边走边说。

1940年5月,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此前,重庆见闻令他极度失望:“国家前途深可忧虑”。在这里,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来招待客人。陈嘉庚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从失望到希望,饭碗里盛着一个政党的本色、装着民心所向。

距离杨家岭革命旧址不远,是浓缩了13年红色风云的延安革命纪念馆。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展板前驻足。抬眼望去,排在首位的就是“没有贪官污吏”。

总书记触景生情:“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玉汝于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延安的13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评价:“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叩开历史的厚重大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纪念馆中驻足、端详、凝思。

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部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著作,一声声“到延安去”的奔走呼号,一段段“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峥嵘岁月……苍茫的黄土地,酝酿着决胜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何其艰辛、何其壮阔。

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昭示着一个政党由小到大、由弱至强的思想伟力。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讲述了他对延安精神的深刻理解。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总书记就从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延安抗大回答“学习什么”的问题说起。“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铆定目标,一棒接着一棒,“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延安时期,“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成为新时代10年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一句“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既是历史的回响,也宣告了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压茬推进”的新的时间表上,写着共同富裕。在纪念馆内,总书记讲到站稳人民立场时,着重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征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泥湾的创业故事前,问得细致。端详劳动模范表彰的名单,他一个个名字看过去:“有个劳动模范叫郝树才,人称‘气死牛’,一个人开荒比牛耕地还快。”

百年大潮,奔涌激荡。曾经苦难深重,而今意气风发。从创业到再创业,精神的力量举足轻重:“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新的出发

纪念馆墙上,一行字分外醒目。那是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4月七大预备会中所指出的:“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我们党从这里出发,走上抗日前线,走向解放战场,东渡黄河、进驻西柏坡、挺进北京城,完成了走出延安窑洞、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伟大壮举。

跨越7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重回陕北、延安、杨家岭。新时代、新征程,新的出发,也从这里迈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水深火热,到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他的目光环视四方,字句铿锵,“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阔步走出纪念馆。“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在身后的红墙上熠熠生辉。

(新华社延安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