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登门来把脉

张家口日报 07版市场与消费 2022年09月20日

本报记者 李向丽 通讯员 张丽萍

“专家主动登门,为我们出谋划策,一针见血指出纰漏,立竿见影啊。”宣化二亩地农业开发(张家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艳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记者在位于宣化区肖家房村的这家公司包装车间看到,流水线上穿梭的黄灿灿的玉米粒,高温杀菌后被工人麻利地封装入包。这是从内蒙古裹着浓香的穗皮远道而来的水果玉米。

“这种真空小包装,取食或烹饪便捷,上市一年来销路持续看好。”王艳辉介绍道。

可令王艳辉苦恼的是,原本产品供不应求,可在生产过程中,因技术和设备局限,玉米粒无法一颗颗地筛选,整包玉米难免会混杂进一两颗坏粒,而在他的要求下,即使只有一颗坏粒整包也要淘汰,虽说每包不足2两,但是日积月累,每年将近10万袋的次品,却也是一笔不少的损失。

“我不想降低标准,销售次品会影响品牌形象,干心疼没办法。专家组来了,通过生产和筛选工艺的优化,直接将次品率降低了70%,对于我们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这笔止损直接让公司年度增收10多万元。

这些让王艳辉公司受益的专家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的“服务企业行”活动之一——专家组“一企一策”帮扶。

三位专家入企三天,每一道生产工序均事无巨细地察看调研,形成规范的问题清单,给出详实的专业解决对策。

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难得,善思好问的王艳辉把日常生产中遇到的诸多疑问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在食品生产质量、标准、营销、检验等各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专家组成员现场一问一答,不仅指出生产环节问题,也给出产业远景规划,豁然领悟的王艳辉露出由衷的笑意。

“低头赶路时,不能失去方向,更不能缺少追求”。专家组组长武泽清言语间不乏肯定和鼓励。

王艳辉信心满满地憧憬着,语气坚定:“两年后,公司品牌一定会叫得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