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沙城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

张家口日报 08版专版 2022年09月19日

本报记者 段晓芳 通讯员 郑伟乔 黄禾英

9月的沙城镇,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庄稼正待收获,葡萄连片成亩,镇街乡村整洁干净,人们繁忙有序……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今年以来,沙城镇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要求,找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筑牢党建之基、锤炼干部之能,激发人才之力,切实以组织“硬核”担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固本 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作为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为筑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斗堡垒”,沙城镇在规范党组织运行、创新党组织活动等方面实施一揽子创新举措,坚定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加强学习,为基层党员干部“补钙加油”。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为强化村镇干部学习意识,形成常态化学习、长效学习的良好氛围,沙城镇严格抓好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积极组织党员集体学习。依托“学习强国”“魅力沙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网络学习。同时,还采取坚持个人自学、主要领导集体领学、专题讲座辅学、开展活动体验学、微信工作群分享学等多种途径不断深化学习成效,真正让党员干部时时在学习、处处可学习,并学深悟透、领会内涵实质。

建章立制,让基层党组织规范运行。为使基层党组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规范高效运行,沙城镇党委制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计划,针对“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建活动”等重点工作,每月15日发放工作提示卡,梳理工作重点,跟进日常工作。同时,实施村书记“领头羊”工程,增强干部主动履职尽责的意识,发挥他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龙头作用。此外,完善绩效考评、群众评议等监督考核体系,让干部当“选手”,请群众做“裁判”,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意识,强化党支部凝聚党员群众的向心力。

聚力 建设堪当重任的过硬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吸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实用人才,沙城镇着力加强四支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靠实乡镇干部队伍。建立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深化调整领导干部包片机制,按照街村“哪方面薄弱,哪方面主管领导包联”原则,以“重点包联”补齐短板,实现乡村振兴与政策实施有效衔接。

规范街村干部队伍。坚持村“两委”干部动态监管,严格履职考核,对乡村振兴中不胜任岗位职责的纳入重点监控对象。持续做好街村两委换届“后半篇”文章,开展两委换届“回头看”10次,分层次开展警示教育谈话102人次,确保政治方向不跑偏。

凝聚驻村工作队队伍。针对7支市级驻村工作队、16支县级驻村工作队,生活上给予关心、工作上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障,解决实际困难7个,开展镇级常态化擂台赛。驻村工作队谋划实施项目列入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党委书记主动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与全县发展格局不脱节。

健全乡土人才队伍。建立涵盖致富领头人、乡村振兴工作队、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在内的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库,为产业定位提供人才支撑。

强基 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沙城镇明确产业定位,绘制《沙城镇乡村振兴作战图》,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清晰。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破解城中村发展瓶颈,明确功能定位,精准发力楼宇经济。明确沙城镇商业和居住两大功能定位,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破解城中村持续发展难题。城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中小学广布为楼宇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重点指导辖区9个城中街村,克服疫情形势影响,结合账户分设,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护,当好百姓的家,富裕群众的路。

带动城郊村创新发展,明确产业定位,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林则林”原则,盘活原有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延伸整合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提升。最为典型的六街属于城乡接合部,辖区紧邻工业路和外环路,交通便利,但原六街货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运输散装货物为主,污染严重、附加值低,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规模发展,六街村在村内又投资350万新建3000平方米仓储库,衔接货场,当年全部招商外租,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3万。而宋家营、碱滩等村则在加快探索和打造“零碳”怀来上担当作为,破局见效。在交通干线沿线街村区域流转土地200多亩,大规模扩大植树面积,提升固碳储碳能力,实现生态振兴。铁腕整治辖区环境,以良田屯村为重点,开展“清脏治乱、拆违建绿”专项行动,行动共清理面积达9900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规范整理开垦地8400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等300多吨。

综合施策捆绑发展,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实现全面振兴。确定以东水泉村为中心村,以点带面,完善发展壮大葡萄产业规划。在规划中,将依托周边湿地公园、世界葡萄酒之窗等资源,巩固升级生态旅游、高端养老产业,形成集葡萄采摘、葡萄酒展示品鉴、休闲公园、农家餐饮、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融合生态旅游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辐射带动周边西水泉、上刘瓦、碱滩、宋家营等10个城郊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牛马规模养殖、瓜果蔬菜培植项目。全面推行“强村带弱村”的联村发展机制,整体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着力在原有基础上再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100万元的示范强村。

产业振兴强力推进经济发展,沙城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目前,年收入10万元以上街村占比达到7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街村达到每年450万元。

赋能 绘就村治民安的幸福画卷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有利于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资源要素在乡村有效整合。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有效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保驾护航,今年以来沙城镇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方式,以“三治融合”规范治理,助推乡村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治融合”即德治、法治、自治融合。沙城镇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聘请党员律师下村担任第一书记,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面理顺农村经济秩序。推行网格化管理,从“优秀党员、村民代表”中推选376名网格员,网格员公示牌张贴责任区域,成为群众“贴心人”。推进协商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村规民约“两会一队一约”全覆盖,将村民自治落到实处。

在“三治融合”基础上,推行“大数据+大服务”,为乡村治理增添智慧手段。一方面,建强智慧社区,建设社区——网格——楼栋——住户四级数据排查分析体系,将覆盖全镇居民信息网格建在数据上,为人口管理、信息排查、数据分析提供大脑中枢。另一方面,筑牢智能体系。23社区全覆盖开展“百姓说事、干部解题”,构建“23个社区党组织、68个小区楼院党支部、1153个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支撑,凝聚“楼院党组织书记、楼栋长、邻里大管家、志愿者、县直解题队伍”解题合力、强化三评积分激励机制,促进线上线下科学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解决问题1035件,解题率98.1%。实现“党有所指、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