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的节日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 古诗文里赏中秋

张家口日报 04版长城·作品 2022年09月13日

本报记者 王宸胤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值三秋之半,月满天心,因此它又被称为“仲秋”“秋夕”“夕月”。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历经上千年的传承,早已凝聚成承载民族心理情绪的文化符号。让我们跟随古代典籍留下的故事、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走近意蕴丰厚的中秋节。

多少故事在这一天发生

正因中秋这日子意义非凡,在这一天展开剧情的戏文颇多,最著名的当属梅派京剧《嫦娥奔月》与《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当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杨贵妃唱起这段脍炙人口的四平调,许多戏迷都会和她一起醉了。

《白蛇传》中白娘子面对皎皎月轮,许下“但愿君心似我心,心心相印是心连心”的美好愿望,然后和许仙一起虔诚祈祷:“但愿得是花常好,但愿月常明,人长寿,松长青,但愿千秋百岁常相亲,地久天长永不分”,小夫妻俩举案齐眉,煞是温馨。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相思日深,即将为梦中的可意书生柳梦梅付出青春和生命的杜丽娘开轩望月,幽幽唱道:“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这是《牡丹亭》里的经典唱段,唱得台下人也“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多少佳肴在这一天登场

有民谣道:“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在中国人心目中,没有月饼的中秋自然是不成其为中秋的,所以,不管是苏式还是广式,火腿、莲蓉还是五仁,抑或是如今花样翻新的冰激凌、乳酪或者茶叶月饼,甚至网红的现烤鲜肉月饼,中秋前若干时日就热闹隆重地登场,直到八月十六便骤然销声匿迹,足见它其实已远不是一种可藉以果腹的食物,而是中国人的集体乡愁了。传说,原名“胡饼”的月饼之所以有了现在这样美妙的名字,便是杨贵妃中秋之夜赏月时脱口而出的结果。

中秋除了要吃月饼,还有很多以月为名的佳肴可以供我们大快朵颐,比如在新疆伊犁地区有一道名菜叫“月映蛟龙”,就是海马炖鸡蛋,据说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给取的名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则欣赏一道“皎月香鸡”。曲阜孔府菜中有一道汤叫“乌云托月”,就是把鸽子蛋放在紫菜上,然后兑入新鲜可口的清汤,使紫菜、鸽蛋飘浮起来犹如乌云托月,故名;西安清雅斋的清真名菜“乌龙赏月”则以海参和鸡肉为主料,造型雅致,鲜香味醇;沈阳名菜“群虾望月”是将鸡蛋皮用碗扣成圆月状置于盘中,然后将烤红的大虾摆在四周,如众星拱月;还有云南的“洱海映月”则更是构思奇巧,望去如一泓碧水上飘着彩云,云中还有一轮圆月——“碧水”是菜汁,“彩云”乃肉和蛋白,“圆月”则是蛋黄,好看又好吃。

多少佳作在这一天流芳

古往今来咏月写中秋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唐代诗人李商隐《嫦娥》一诗中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丰富了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也推动嫦娥谜一般的身世和情感成为数千年未竟的猜想。

写中秋的作品知名度最高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实苏轼吟咏中秋的作品远不止这一阕。他写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围绕一个“凉”字,以凉风、明月、孤灯等意象凸显人生之悲凉,意境、主旨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颇为相似,表达了命途多舛的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人间真情的眷恋。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则效仿屈子,不断发出天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用一连串奇特的想象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织成一幅绮丽的画面,可谓别出心裁。

女作家中喜以中秋为题的也不在少数。明代才女梁孟昭是诗人也是剧作家。她存世的散曲作品一只有六套套数,和中秋有关的就有三套。有一年她人在异乡,节到中秋思乡情切,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一首[南南吕·一江风]《中秋后三日寄怀》:“钱塘在哪厢,何方是故乡?空叫泪眼成凝望。”明明白白的乡愁,西风泪两行,又哪堪雨横风狂砧声响:“罗衣怯晚凉,西风送雨狂,砧声韵得人痴想。离居在远方,离居在远方。谁裁称体裳,寒衣欲寄谁赍往?”——这里,“砧声”是用典。古时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裁制前必须先加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衣料铺在平滑的板即“砧”上,用“杵”不断敲打,称为“捣衣”。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捣衣砧声,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往往用以表现征人思妇的惆怅情绪,最易触发人的秋思愁绪。砧声远远近近地连成一片,有韵律有节奏,仿佛在唱着思妇征夫的离愁相思。

中秋佳节也是书法家兴致大发的时候。王献之的草书《中秋帖》、宋徽宗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等都成了书法史上的名作。《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书法古厚,点画柔婉而富于变化,墨彩鲜润而气韵贯通,气势雄浑磅礴奔放,又不失清雅净洁,透出晋人秀媚洒脱的时代特点。该帖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号为“三希”,成为乾隆御书房“三希堂”的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