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避免野生蘑菇中毒遵循“三不”原则
本报讯(记者 张凤燕)近日,市民蔺女士食用自己采摘的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到医院就医后得知属于轻微性蘑菇中毒,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每年到中秋时节,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候,不少人喜欢采摘并食用,导致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市疾控中心提醒,避免野生蘑菇中毒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据介绍,很多人印象中的毒蘑菇应该是“红伞伞、白杆杆”——外表艳丽的蘑菇才有毒性,其实有些毒蘑菇看起来也是“灰头土脸”的,外观与超市里售卖的香菇、口蘑差别不大,不太容易鉴别。民间还有许多辨别毒蘑菇的方法,比如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有鳞片黏液的蘑菇有毒等,其实都不准确。网传一些教程说高温或油炸可以去除毒性,这些做法也不科学。实际上,蘑菇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中毒的风险仍然存在。
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识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时,大家不要尝试去辨别毒蘑菇,不要采摘、食用,才是预防中毒的关键。
市第五医院内科主任李婷介绍,蘑菇中毒后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反应比较重的话,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需进行催吐、促进排泄或洗胃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