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宁 孙晓亮 马明明) 6月9日,记者来到阳原县太师梁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现场,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县发改局副局长马明业告诉记者,自从电站接入“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全县180个电站总体发电能力从79.58%提高到92.48%,年增加有效利用小时数200小时,增加收益约1150万元。目前,全市84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均已接入该系统,年增加收益约2700万元。 我市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光伏扶贫规模目前位列全国第一。但随着规模的增长,电站“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也日渐突出。市能源局副局长刘峰道出原因,光伏扶贫电站分布地域广,车程距离远,运维人员不专业,加之风吹雨打等气候因素,光伏板脏污、附近积水及杂草丛生等系列问题,造成电站发电效率降低,村民的“阳光存折”收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基于此,按照示范区“先行先试”原则,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集监控、技术咨询、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市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智能监控管理中心,开发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对12个县区获批、投运的84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进行全覆盖、远程实时监控管理。项目总工程师任小平介绍,中心通过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发出指令、消除故障并结果反馈,构建起缺陷闭环管理和智能预判系统,极大提升了全市电站的综合运维质量。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