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杨振华 贾莉 张家口人世世代代种植马铃薯,“山药”“土豆”是张家口人对马铃薯的俗称。 在很多张家口人的记忆里,这种埋在土里、圆圆的豆状植物,是当年可以管饱的主食,也是每一个张家口人吃在嘴里、印在心尖、忘不掉的乡情。 在市农科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马铃薯育种70多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让土生土长的马铃薯成为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的优势经济作物,不仅把马铃薯育种牢牢攥在中国人手里,也让它成为张家口对外叫得响的“名片”。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马恢,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这个小麦肤色、憨厚朴实的坝上汉子,似乎天生就与马铃薯结缘。 1995年,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位于张北县的坝上农科所,从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技术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 “我是张北人,从小种土豆收土豆,做这份工作心理上没有一点距离感。”52岁的马恢乡音未改。 张北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传统马铃薯种植区域。当地马铃薯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距今已有142年历史。张北也享有“中国马铃薯原原种之乡”“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当地海拔1400米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及沙性土壤铸就了张北马铃薯入口沙绵、薯香味浓的独特品质。 马恢的工作就是通过新品种选育,将马铃薯优质、高产的特性发挥到最大,他和同事们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他大部分工作时间并不在实验室,而是在试验田里进行田间调查。市农科院的老同事们说起马恢,眼前浮现最多的是他蹲守田间地头,手握纸笔、摆弄秧苗、记录生长数据的画面。 由于在进行田间调查时过于专注,马恢的手上、胳膊上、腿上经常被蚊子叮满脓包。“农民每天的劳作是提高亩产,我们的工作是选育出最好的品种。每天都是在地里干活,所以说,我们与农民的劳作没什么两样。”马恢笑着说。 创新种质资源加快选育速度 张家口全年积温较低,冬季气温能抑制土壤中的真、细菌病害和虫害,有利于马铃薯种植。 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是全国、全省主要的马铃薯专业研究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在坝上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工作。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