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凤燕 通讯员 杨振华 贾莉 家乡饭如同血液一样流淌着浓浓的乡情,莜面这种坝上高寒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特产美食,承载着多少张家口人的独特记忆和美丽乡愁。 莜麦即裸燕麦在当地的别称。燕麦主要分裸燕麦和皮燕麦,在我国主要种植裸燕麦。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我市坝上地区就处于该纬度带,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种植燕麦历史长达2000多年,成为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燕麦是当地人的主粮,却不是当地的经济作物,面对巨大的燕麦市场,坝上人却望而却步。如何让土特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我市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怀,他们不仅让坝上人吃上了“莜麦饭”,而且还书写了土特产的“蝶变”传奇。 农民端稳“莜麦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以杨才为代表的老一辈燕麦育种专家早年的研究是奔着高产、 奔着解决农民吃饱饭的问题去的。 “杨才是坝上人,他对燕麦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那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搞小麦育种,小麦产量高,亩产平均几百斤,而燕麦产量低,亩产只有50斤左右。没有实验地,他就到农民地里去种,骑着单车去外省市做推广。”说起老师,现任市农业科学院燕麦研究所所长周海涛满是崇敬。 后来燕麦加工产业不断发展,由于国内燕麦品种单一, 不符合企业加工要求, 导致加工企业高价从国外进口,而本地燕麦却卖不出,或者卖不上好价钱。 杨才深知多打粮的传统育种理念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只有瞄准产业风向标,逐步向品质育种上迈进,企业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农民就种什么,走产销结合才能真正助农。 2003年,市农科院与西麦食品集团合作,在其经费支持下培育专属品种,农民种植专属品种,这样的产品符合了企业加工需要,农民的“莜麦饭碗”就端稳了。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