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段晓芳 刘利钧 荣洁 金秋时节, 坝上连片的庄稼长势喜人,正待收获。 尚义县三工地镇有德元村, 任美一早起来,到牛舍转一圈,给7头“宝贝”牛添足饲料,一边往回走一边顺手拍拍其中一头的大脑袋:“伙计,吃饱饱的,瞧你们喽! ” 任美今年66岁,种了一辈子地,决心“转型”当“牛倌”是今年开春的事儿。 “原来都是旱田,种马铃薯、莜麦,一亩地收入百八十块钱。 ”聊起过去的生活,任美感慨,“庄户人,土里刨食儿。 ” 任美第一次“转型”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 那时,为了让土地增产增收,让农民摆脱贫困,尚义组织人员经过考察学习,提出在全县实施“兴水富民”工程,通过打井、输电等措施,让旱田变成水浇地。一系列举措落地,十多年持续推进, 尚义县水浇地面积发展到3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近50%。 而随着水浇地面积不断扩大,尚义蔬菜产业也迅速发展,直至“一业独大”,最高峰时,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6万亩。 “打井种菜”最“流行”、最“来钱”的时候,任美跟着转了型。 自家30多亩薄田上,钻机“突突突”一响,八九十米,井成水出,旱地“升级”变成水浇地。蔬菜种下,头一年没赔没挣,有了经验;第二年与菜商关系熟络,销售渠道畅通,有了小挣头;第三年苗才冒出头就有菜商上门签合同,“包圆”收购,一亩西芹最贵卖到了1万元……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