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晓芳 通讯员 陈伟
“三十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厕所。面对酷暑难当的三伏天、滴水成冰的三九天,面对重活、难活、急活,他随时待命,坚持高质量完成每一份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让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今年9月,月度中国好人评选结果公布,入选的朱小林看着朋友圈里一条条转发的信息,笑了笑,又埋头手里的活儿。
“刚开始是维修掏粪车,后来维修储粪罐,现在咱们进行‘厕所革命’,开始维修公厕啦!”朱小林是桥西区公厕管理处维修股副股长,从1988年应聘到市城肥公司,到如今已经和厕所打交道30多年。
刚到城肥公司时,朱小林还不满20岁,那时他会电气焊,想着到公司后能干点电气焊的活儿,轻松。可没想到报到第一天,就躺在掏粪车底下搞起了车辆维修。
“以前的维修工因为这活儿又脏又累,都不干了。我就成了公司唯一的掏粪车维修工。”朱小林说,刚开始他也打过退堂鼓,“刚开始不适应,饭都吃不下,两个月瘦了十来斤。天越冷,掏粪车越容易坏。上班头一年的冬天,最多的时候,一天修了5辆车,那时真是不想干下去了。”
一位老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和他拉起了家常:“好多人都不愿意干这活儿,但没有车辆维修做保障,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转,造成居民如厕难,那可就是大事了。你还年轻,踏踏实实把这一件事干好,以后干什么都会成功。”
老师傅的一席话,让朱小林一下子踏实下来。甩掉思想负担的他还重新拿起书本,边学边干、刻苦钻研。经过努力,公司35辆四种型号的掏粪车他全部都熟悉,大家伙都称他是“掏粪车保姆”。
一晃15年过去了,公司三十多部掏粪车由于腐蚀老化,经常坏损,影响了正常使用。如果维修材料使用新铁板,会花费不少钱,朱小林便琢磨着如何降低成本。
利用休息时间,他找了一个替下来的储粪罐,除去粪便,敲掉铁锈,一次次切割、滚圆、焊接、复位,朱小林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实现了零误差修复。他自创的储粪罐翻新利用技术得到了运用,仅此一项小革新,就能为公司节省购置新罐资金60万多元。旧粪罐重新“上岗”,让他成了行业里的“名人”。
如今,掏粪车基本“下岗”,“厕所革命”开始后,公厕维修改造的任务越来越重,朱小林主动申请调到了公厕维修股。
桥西区改造提升后的67座水厕,需要增加大量的配属设施。他带领6人组成党员突击队,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为所有公共厕所安装干雾超声波杀菌除臭机200余台,节水感应水箱100余个,并在40座主干道繁华地段公厕内摆放绿色植物,以美化公厕环境。
靠着实干,朱小林先后获得了省劳模、省 “五一奖章”、省“十大杰出进城务工人员”等荣誉,如今,年过五十的他依旧用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记者手记:“卓越”与“平庸”的差别在哪里?不在身份、地位的高下,不在工作环境的优劣,而在于卓越的人总是能心无旁骛,以终生之力干好了一件事;而平庸的人往往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朱小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用自己三十年时间、精力和智慧,真正干好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