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横向关联教育、卫生、医疗、住建、交通等行业部门多源数据,实现对贫困户全程跟踪。在全县开展贫困户“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创建工作,将贫困户基本信息全部生成“二维码”,建立电子化扶贫档案,实现无纸化信息管理。 利用二维码规范一户一档,并在每家每户家里悬挂精准扶贫明白卡,扶贫政策、结对帮扶、帮扶成效、扶贫手册、签约医生服务信息一目了然。 全县366个行政村中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村庄有188个行政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7053户66619人中60周岁以上的占63.7%,70周岁以上的占35.8%, 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37177人,占56.2%; 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占67.4%,因缺技能、缺资金致贫的有15395人,占23.3%,自我发展能力弱,依靠自身脱贫难; 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1004户1452人,患慢病的有16438户22719人,共占36.6%; …… 早在2016年,张北县就把精准精细作为扶贫总要求,率先从摸底算账、查找原因、建档立卡等最基础工作入手,对扶贫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精准掌握致贫原因。 “立足长效” ———绿色产业让幸福“扎根” 战略布局周密清晰,战术上如何精准实施? 成功的脱贫路上,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的主攻方向,张北县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光伏、传统农牧、旅游、生态等优势产业,形成了覆盖带动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产业体系,确保了每村都有主导产业,每户都有增收项目,保证了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摘帽。 张北实施了“集中式、分布式、异地联建”光伏扶贫工程,全县村级电站达到174个、集中式光伏电站4座、政府参股商业电站2座,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达到60.5万千瓦,年光伏收益1.6亿元,实现对18个乡镇199个贫困村、167个非贫困村光伏收益全覆盖。 传统农牧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硬支撑”。张北相继制定出台了《张北县发展藜麦和麻豌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6个特色农牧产业扶贫带动文件,大力推动马铃薯、甜菜、豌豆、藜麦等特色种植产业扩模提标,对全部建档立卡户精准覆盖。如今,199个贫困村的15830户贫困户在传统农牧产业的上档升级中实现了稳定增收。 同时,张北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就业服务、内转外输,仅2018年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4552人中的3943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达2708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周边,实施服装加工厂、牧业养殖、旅游开发等建设项目24个,涉及14个乡镇20个贫困村。2016年以来,张北累计造林72万亩,吸纳贫困劳动力6000多人,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贫困群众从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真金白银。 此外, 依托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AAAA级景区、草原天路风景名胜区等优质旅游资源,张北探索了“景区带动、农旅互动、节庆拉动、能力推动”4种旅游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开农家院、卖农产品、入股分红、就近打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发展、实现增收。据统计,全县14个乡镇70个村的6814户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张北县脱贫奔小康的一块最大短板。张北县将扶贫三年规划、村庄布局调整、乡村振兴“三规合一”,设计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互助幸福养老社区建设、危房改造和空心村治理建设相结合的组合拳,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聚,解决农村空心化,全面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 乘着东风,张北脱贫攻坚征程上的堡垒,正一个个突破!